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举象——填补图式空白。举象,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教者要善于捕捉和确定文本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的"图式空白",通过想象画面,再现情景,在语言描绘、情景吟读、角色对话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抽象、沉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在丰富的形象和灵动的思维中,体悟文本语言的内涵和外延。2.造境———还原生态课堂。造境,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人课合一"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抵达此境,已无课堂、文本、师生之界说,已无教与学之痕迹,只觉浑然一体,物我两忘。  相似文献   

2.
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4种表现和呈象。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诗意语文用到的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  相似文献   

3.
陈文 《初中生辅导》2008,(Z4):24-28
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它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名篇往往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比如名篇《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形象地说明感情生活从幸福到痛苦的变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为了让学生掌握"立象以尽意"的方法,尽快地实施到写作中去,我总结了"以象代意"、"以象化类"、"以象造境"、"动形借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6.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品味一首诗就是"意与境二字而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小学古诗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即学习古诗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味古诗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需思考并探究如何发挥作用,让学生爱上古诗并能自己学会品味。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8.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吟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让春风吹绿我们的古诗教学。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拓宽意  相似文献   

9.
位俊岩 《成才之路》2010,(22):52-52
品味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谓意境,“意”即情感,就是诗人倾注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诗所表现的艺术深度。品味诗的意境,就是要充分领会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教学中,挖掘古诗的意境美,是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在古诗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而“意”往往蕴含在“境”之中,那么,我们就要随流溯源,引发想象,进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新诗与古诗有着诸多差异,但二者间的血缘关系仍很明显,中华民族文艺创作的一些根本传统仍贯穿其中,意象艺术就是其一.中国现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主要表现于四方面:以象表意,以象谋篇,以象造境,以象言理.这些传承体现了本民族某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14.
<正>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经久不衰。意境,作为古诗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境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古诗的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古诗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沿用,成为某种独特思想情感信息的传达,如斜阳垂柳、萋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含哲理,令人叫绝。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展现古诗的这种魅力,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尝试读——读通读顺古诗语言优美,平仄有律,读来琅琅上口,不大声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古诗,语言文字方面常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则用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张厚  相似文献   

18.
小 说 意 境 的 营 构 缘 起 于 古 诗 论 。 但 小 说 的 叙 事 性 决 定 了 小 说 意 境 建构 与 传 统 诗 论 的 意 境 说 既 有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 又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小 说 的 意 境 创 造不 在 于 对 诗 歌 意 境 特 长 的 移 植 , 而 在 于 能 否 把 这 种 移 植 融 化 在 小 说 独 具 的 写 人 叙事 的 特 长 之 中 。 小 说 意 境 美 的 表 现 形 态 是 淡 化 情 节 、简 化 人 物 和 意 蕴 象 征  相似文献   

19.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创作方式,其从声韵上理解体悟积累古诗文的功用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作用。小学低年级古诗吟诵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古诗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与高年级和成年人古诗吟诵课堂不同的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确定了"导、字、境、声、情、意、背、行"八字的低年级古诗吟诵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吟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在长期的诗歌教学中,我认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法应摒弃支离破碎的讲析,从"意"入手,抓"意"中之"象",品"意"中之"境",探"意"中之"蕴",从而突出诗歌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