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去年,我随河北广播电视代表团赴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对广播电视业进行了短期采访考察。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位于德国西部,西与比利时.荷兰接壤,是德国人口稠密的地区。德国最大的广播电视台——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设于此州。代表团先后考察了位于门兴格拉德巴赫市的RADI090.1广播电台和位于亚琛市的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  相似文献   

2.
1849年2月7日和8日,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科隆市陪审法庭审理关于《新莱茵报》的两桩指控,一桩是普鲁士前检察长茨魏费尔的指控,一桩是六个被报道宪兵的指控。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法庭上为报纸进行了有力的辩护,最后陪审团宣布《新莱茵报》无罪。他们在法庭上为报纸所做的辩护,全文发表于《新莱茵报》,并随后出版了合集小册子《两个政治审判案》,得以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法治思想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1818年 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 1820年 11月28日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 1842年 10月15日马克思受聘担任《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以下简称《莱茵报》)主编。在马克思的主持下,该报体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 11月下半月恩格斯访问科伦的《莱茵报》编辑部,与马克思初次会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8年席卷全欧的革命风暴中,创办了“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①——《新莱茵报》。《新莱茵报》的全称是《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虽然举的是民主派的旗帜,但“它到处,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②随着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临近,报纸的语调变得叵猛烈和热情。最初不能一下子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无产阶级性质,在决战时鲜明地写下了。在革命年代,《新莱茵报》是德国最有威力、最有影响、最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的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开创者,他们主办的《新莱茵报》是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这是他们新闻观的第一次完整实践,这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光荣传统的起点.然而,2019年以前中国马新观研究中关于《新莱茵报》研究文章[1]的作者,没有一位是通过阅读、研究《新莱茵报》本身写出文章的,都是根...  相似文献   

6.
刚刚沿莱茵河采访回来,就听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在郑州发起了一个题名为“河流伦理”的学术研讨会,一听这个题目,感到很有意思,我立刻奔向郑州。时间9月23日。  相似文献   

7.
陈力丹 《新闻前哨》2012,(12):79-80
1842年1月1日,在德国莱茵省的城市科隆,出版了一家新的日报——《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Rheinische Zeitung fur Politik,Handel und Gewerbe,简称《莱茵报》。它后来被恩格斯称为“德国现代报刊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近代史、新闻学史等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特将他们珍藏的全套“新莱茵报”(德文版)和“火星报”(俄文版)影印出版。“新莱茵报”影印本已在今年8月间  相似文献   

9.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举起《新莱茵报》旗帜的革命意志,精炼地总结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新莱茵报》的经验:它的革命立场、它与人民每天的积极互动、超常的新闻时效和成功的传播效果。同时,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主要内容。目前该著的中译文存在较多问题,关键的论证翻译不够准确,影响中文读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作者认为,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直译是原则,要做到恩格斯所说:设法更接近原文,尽量更准确地表达原文。为深刻理解和领悟革命导师的新闻思想,最好直接阅读他们的原著文本。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是最辉煌的一章,它那用红色油墨印刷的最后一号。象一面呼啦啦飘扬的红旗,召唤着继往开来的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新莱茵报》后的第五十六个年头,在东方的日本出现了又一张报纸的终刊号,同样是红色油墨印刷,与《新莱茵报》完全一样的告别辞: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兄弟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们还要回到你们身边!《新莱茵报》的精神,在东方首先由日本的无产阶级报刊继承了下来,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报刊的活动也是亚洲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端,因而,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是新闻史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季为民 《新闻大学》2023,(1):1-15+118
主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的新闻实践,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莱茵报》一直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如果只强调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不能完整理解该报的处境和立场。文章从报刊经营的角度去考证解读,以此作为研究《新莱茵报》的有益补充。面对资金短缺、激烈竞争、盈利压力等市场问题,马克思以市场规律制定经营策略,并得到市场认可。这是报刊在政治上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理《新莱茵报》诉讼案的陪审法庭的发言(以"《新莱茵报》审判案"为标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考证。在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一贯性进行了论述,以原著为依据解释了自由报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知识林     
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50周年(1938) 25日《文汇报》创刊50周年(1938) 3月4日《北京周报》创刊30周年(1958) 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1963) 6月1日世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正式发行140周年(1848)《红旗》杂志创刊30周年(1958) 3日《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35周年(1953) 15日《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1948)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二年一月一日,德国激进资产阶级的代表汉泽曼、康普豪森、梅维森等人,在莱茵省的经济中心科伦市创办了《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莱茵报的宗旨,最初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倡导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经济改革。该报第一任主编赫夫肯说:“进一步扩大关税同盟,发展德国的商业和商业政策,把德国的民族觉悟从阻碍统一的一切事物下解放出来——这一切看来就是所有德国报纸的最崇高的任务。”在他任主编期间,报纸主要是关心经济问题。当时有一些同激进资产阶级比较接近的青年黑格尔派,如荣格、奥本海姆、赫斯,也参加了莱茵报的筹办和领导工作。他们极力利用这家报纸来开展反对专制制度和宗教的哲学斗争。他们不满意赫夫肯的办报方针,因此赫夫肯很快就辞去了主编职务。  相似文献   

15.
贝特斯曼出版公司总部大楼莱茵河以其美丽和源远流长而被人们视为德国的象征。莱茵河两岸的美景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城,使德国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之国;贝多芬、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等世界名人诞生于此,使人更多地想到了德国的艺术、科学和哲学;希特勒和纳粹分子发动的  相似文献   

16.
刍议科技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一般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刍议科技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一般规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陈浩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朱莱茵编者按: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发布后,一些读者反映该项标准存在不少问题,不知如何正确执行。最近,国家技术监督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1884年写的《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概括了《新莱茵报》的出版环境、政治方针、报道策略以及马克思在其中所起的灵魂作用。通过考证与分析,本文认为恩格斯主要论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党报要勇于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二是党报要坚持无产阶级利益,并利用法律条件进行文字斗争。  相似文献   

19.
廖金英 《新闻界》2024,(4):4-15
《新莱茵报》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的确定和贯彻,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办刊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1884年纪念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时提醒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工作者:“任何一个工人政党每当背离了这个策略纲领的时候,都因此而受到了惩罚。”这里值得注意的字眼是“策略”。《新莱茵报》能够留下丰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遗产,不仅在于其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刊物,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就在新闻实践中被展开,“策略纲领”就是症候和产物。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的策略包括:接受运动的实际起点、坚持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德国统一方案、以全欧洲大陆为视野确定报纸纲领、克制而有立场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自由报刊的历史个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使用的一对概念,展现了他对自由报刊性质的认识。这对概念出现在马克思1842年4-5月间发表的《莱茵报》的4万字长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这篇文章评论了一年前普鲁士莱茵省第六届等级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其他相关问题的辩论。在辩论中,反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诸侯等级代表莱茵哈德,佐尔姆斯-劳巴赫伯爵(Reinhardt Graf zu Solms-Laubach,1801-1870)说:“在荷兰,新闻出版自由未能防止沉重的国债,并且在极大的程度上促使了革命的爆发,结果使二分之一的领土沦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