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韩非子的救世主张是炽热的、热情的,也在一个理想世界中的。他满怀着美好希冀描绘了一幅法治社会的最美好的蓝图,即是在"因道全法"大体观下的"治安之世",万事万物都在"道法"的纲纪下运行,井然有序,各司其职。但是这种理想社会,单凭非人格的"法"这个机制去束缚各个主体,显然在现实中存在着绝对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曹禺早期的剧作中,都暗含了对革命新生力量的热情抒写。从"自觉"到"自醒",从"个体"到"集体",从"精神反抗"到"有组织地斗争",曹禺描绘了一幅革命新生力量发展成熟的壮观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老子认为世界本原是"道".虽然所用概念不同,但他们的描述惊人的一致.如"有"和"无"范畴的运用,如世界本体从有--无--有演变万物的过程,再由于黑格尔非常推崇老子,因此断言:黑格尔在建造其哲学大厦时曾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西方和东方,在相距万里之遥的希腊和中国,两位数学科学的巨人--阿基米德和刘徽,在他们各自独立地解决几何学的重大课题--求积问题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余部分割法",而且他们论证问题的方式和步骤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能不说是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这种"余部分割法"在讨论问题时确实有它的特别便捷之处.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美化、拔高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普世价值",对中国加大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美好价值追求。大学英语教学是中西方文化价值"短兵交锋"的前沿,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地让学生认清西方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当中,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内心认同,从而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表面看,其师徒四人的翻山越岭,好像是一种现实的游历,但实际上他们遇见的妖魔鬼怪不是实存的,而是虚幻的"心魔",他们的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在宗教世界里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精神游走.通过一路的"心之修炼"(悟空、悟能、悟净),达到成圣、成仙与成佛"三教合一"的境界,从而完成精神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谁是美洲的古代先民?他们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最近美国考古学的一些新发现,已为解决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美洲的古代先民是从西伯利亚西北徒步走来的移民。在冰河时期,浩瀚的大海覆盖着冰被,白令浅海变成了一座由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的陆上桥梁。美洲的古代先民,就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渗透着蒲松龄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寄托着蒲松龄的理想与愿望。近500篇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所表现的都是婚恋题材,不难看出理想的婚姻也是作者的愿望。因而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婚姻世界,那便是娇妻美妾共侍一夫的"双美"婚姻模式。这种美艳幻想是蒲松龄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是蒲松龄"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琴瑟,案冷疑冰"[1]的创作环境中对苦涩人生的心灵抚慰。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和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东西方两大著名史诗,是人类文明早期的思想结晶,其中蕴含了文明初期人类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早期人类无法解释生死和自然现象,因此,他们运用想象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用风神、雷电神等来解释自然现象。至于生死,东西方早期人类都在不断问一个问题:我们死后会怎样?由此,东西方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而东方的《吉尔伽美什》和西方的《荷马史诗》中的生死观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作者卢梭提到:"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并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他的观点类似于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无为而治",然而实际上却是"无为无不为"。虽然有些具体情况操作起来不太实际,但这个思想对当今的少儿教育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世界峰会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伴随着"一带一路"逐渐通向各个国家,中国的崛起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从70、80后的一代到处去寻"外语角"到今日国学大师受邀去国外讲学,外国人因喜爱中国非遗文化远赴中国当学徒,中国的电视节目中也有越来越多说着流利汉语的外国学生参加,中国的文化已被世界认知。"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弘扬文化的"敲门砖",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古代文人跟"先生"熟读"四书五经"、武将习得《孙子兵法》,都是先习字再读书,通过阅读古人经典之作,理论知识丰富后开始撰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讨论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阐明观点,最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到了现代,语文这一学科亦是从习字开始,然后造句、朗读、背诵课文,最后写作文,参加中考、高考等考试。几千年的文化,虽然朝代更替、时代变迁,但其"教"之精髓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语文"这一学科,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领航员",应帮助学生探得一条"少崎岖""少荆棘"的求学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15.
古代朝鲜实行闭关政策。19世纪末叶,开放国门已成为大势所趋。清政府适时建议朝鲜"以夷制夷",首选美国,与之签约,减少损失,保存国力。这样,既可使朝鲜免遭西方列强炮轰国门之痛,也可继续发挥朝鲜藩屏中国东北的作用。应朝鲜之邀,清政府还参与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缔结的全过程,有效地捍卫了中朝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6.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皆用韵文写成,是一部很好的哲理诗。《老子》也叫道德经,前三十七篇讲“道”,称“道”篇,后四十四篇讲“德”,称“德”篇。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依据年代推测,《老子》一书就当为他本人所著。这部书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史料,它记载了老子的基本思想。整部《老子》,就其体系来说,完全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但在这一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研究《老子》一书,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诸如,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难易、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老子》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论述,展现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它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对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这是《老子》哲学的合理内核,对于中国古代两点论的发展,是一大贡献。这些合理内核被历代进步的思想家用来作为宣扬进步思想,反击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对《老子》的注释、发挥,在后来的学派纷争中形成了两大体系。韩非、王充、王夫之  相似文献   

18.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之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山水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崇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体现,其精神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使该书成为西方文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朽之作.2005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删节版,对1960年前被大陆文学界"轻视"的4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夏志清发掘并特辟专章论述了他们,并且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改变了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的"六大家"格局,重建了现代文学史中的经典小说家.多年后,我们仍不得不佩服夏志清的独到眼光,在那么一个动荡纷繁的时代里,他是小说难得的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