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新闻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深入基层指明了方向。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到群众中采访,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需要,也是新闻...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系过去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去采访。在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是正式采访。或是闲聊,每时每地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  相似文献   

3.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黔江日报》总编辑陈伯乐1996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时重申了“要政治家办报”这一原则,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这一向题,结合我报实际,谈一点认识和做法。“要政治家办报”是党报的性质决定的新闻是...  相似文献   

4.
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1月同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提出的要求。 作为基层地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作为“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基层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关心和关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这里我就名编辑、名记者的培养问题谈几点想法。名记者、名编辑是时代造就的 翻开新闻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时代赋予了新闻工作者不同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新闻界都有名…  相似文献   

5.
往事(五)     
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实际中去发现新闻、采访、写稿、调查研究这个不断运行的过程,我以为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日常实践,也是做一名合格刘习工作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我一参加新闻工作,便在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教诲和影响下,逐渐养成“总是在办公室坐不下来,总是想往下跑”的这么一种作风,而且一直延续到至今老态之时,还是喜欢往基层走走、看看。有些事情,今天谈起来,可能很多年轻的“同行”不相信或不理解。五十年代。记者下基层采访并没有汽车坐,甚至连自行车也没有骑的,全靠两条腿步行。五十年代初,我在西南人…  相似文献   

6.
李刚 《新闻三昧》2004,(7):12-14
5月20日,来自中宣部新闻局的一纸通知交到我手上。通知说,5月21日下午,到中宣部二号楼二层电话会议室开会,参加中央新闻采访团,赴河南采访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事迹。我注意到,通知上明确要求:“请派一名擅长采写人物报道的记”。我想,报社领导让我去,肯定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心里有压力但也有了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认真搞好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8.
199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在北京隆重表彰了首届“全国百佳法制新闻工作者”。与此同时,江西省司法厅、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江西省法制新闻协会也在南昌隆重表彰了首届“江西省十佳法制新闻工作者”。在这两次表彰中,有一位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记者,他就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题部副主任周围。已有十四年采访经历的周围被人采访时很坦率,侃侃而谈。苦恼、欢乐、欣慰、遗憾,顾忌很少。有人说他固执……一次他去南丰县采访,坐客车回南昌,车上几名歹徒混在乘客中间…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在新闻单位工作三十余年,先在采访部门,后在报社群众工作部门,深深体会到报纸群众工作之重要。下面联系我在做记者工作时如何联系群众、作好通讯员工作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即深人采访,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因为,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深入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宋朝诗人、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用后两句,可以说:基层和群众才是新闻的真正“源头”.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  相似文献   

11.
“功夫在诗外”,就是对心理素质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的形容,一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滨洋 《传媒》2021,(21):74-7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本领能力,核心是增强"四力",关键是提升采访者的采访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实现采访的良性互动,实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可信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4.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15.
深圳法制报社记者在中秋之夜去香蜜湖度假村采访时,被度假村保安人员及工作人员殴打致伤。此事披露报端后,激起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愤慨。无辜殴打、谩骂记者,阻挠记者进行正当采访活动一类的事件,这几年来时有所闻。有些事件的性质极为严重。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呼吁:必须确保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歌颂善美、鞭挞邪恶,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触犯了某些人,某些部门。你要揭我的短吗?我就向你提供种种假情况,叫你真假难辨。你要批评我吗?我就告你“不符合事实”,甚至拿出假证据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WTO,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虽然通讯和交通等手段不断现代化,但作为记者,深入采访的基本功仍然不可缺少,因为只有在深入采访之中,才能提高新闻作品的竞争力。这几年的采访实践,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一 写好稿,出精品,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闭门造车,肯定不行;空洞说教,只能引起读者的反感,也不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抓到新鲜的“活鱼活虾”,让读者开卷有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睁大“新闻眼”,时刻启动思维“雷达”,时刻注意捕捉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去连队采访.一位连队业余报道员说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让我们和新闻一直“在路上”。在体味这句话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当前正在新闻界如火如荼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油然感到,作为部队基层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如影随形的与新闻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9月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我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牢牢打好这“五个根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才能把我们各自所在传媒(报纸、电视、广播)的宣传工作做好,才会使舆论宣传充满生机,充满生气。 毫无疑问,这“五个根底”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相当重要、缺一不可的,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高标准的长期性的要求,特别是打好理论路线根底和政策法律纪律根底,既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功,又是水无止境需不断攀登的高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2)
谈采访中的几点技巧问题我觉得江泽民同志强调的新闻工作要坚持发扬党的实事求是作风,“报实情,讲真话”才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和立言不朽的保证,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我的多年经验教训,我觉得搞好新闻采访,做到“报实情,讲真话”,必须把握这样几个技巧...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从美国新闻界的一些做法和规定谈起张西明时下,隐姓埋名、变换身份而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千方百计也要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抓住老鼠就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