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大观园,可以说,庭园建筑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元春《大观园》)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别样美丽的清代园林。第十七、八回,通过贾政、元妃游览大观园,把园内景点尽收眼底,集中展示了大观园园林的艺术美。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首先见的是一座假山,这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如贾政赞叹:“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假山的堆砌成为一障景,造成园中的曲…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5):61-63
主要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花园空间,具体分析了会芳园——大观园与小说人物性格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的密切关系。会芳园作为故事的场景揭开了王熙凤阴险狠毒的另外一面,大观园则见证了贾府的荣衰。花园空间兼顾隐私性与公共性的双重性质,让小说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同时让各种矛盾在这个空间中上演。因此,花园空间在小说中与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宝玉访画"情节在人物设置上有颇多令人费解处,张新之在此处评点说"一部《红楼》,作如是观",可见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但却未引起多数人关注。这一情节是曹雪芹对传统小说戏曲中的"画中人"爱情故事的化用。从二者互文的角度对之进行细读,会发现其正是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贾宝玉"意淫"之"情"随着成长走向"肌肤淫滥"的危机,以及大观园女儿们走出大观园之后的遭遇。此情节围绕"画里"和"画外"象征着大观园的内外和"少年"与"成年"的大观园儿女的命运,《红楼梦》的结局在此已埋下了难以逃避的关于成长的悲剧性伏笔。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是精彩荟萃的艺术大观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隐秘而合理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人们最钟爱的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诗词首首精彩,值得反复吟咏回味。  相似文献   

5.
田浩东 《现代语文》2007,(4):121-121
曹雪芹既是诗人,也是学评论家。他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大量有明显个性化特点的诗词,它们符合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经历及出身背景等,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他还以其深厚的学底蕴,多处借大观园诗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诗歌鉴赏观点。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鉴赏角度读《红楼梦》,将小说中有关诗歌鉴赏的字都找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虽然《人民文学》在不断地推出新作,希图丰富文学的大观园,但读来却给人以似曾相识的陈旧感。一向以新颖、有创见、富有指导意义的《人民文学》,缘何出现如此情况?本文从鲁敏的小说《白围脖》出发,探讨创新对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和作家、编辑所不应该丧失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伏笔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是其艺术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这些伏笔又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红楼梦》之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像及判词对小说主要人物之命运遭际、小说故事情节及结局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其三进大观园见证贾府衰败的预先铺垫;贾芸、小红则是作者预先设置的八十回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伏笔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与其他艺术手法一道,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煌煌之作。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它虽然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其中不乏幽默的人物和幽默的情节。其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就体现出了浓厚的幽默氛围。本文以刘姥姥为例,探析《红楼梦》中幽默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是精彩荟萃的艺术大观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隐秘而合理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0.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最有感染力的章节之一。根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结合文本内容,生成“品读人物个性——探析小说主题——透视处世哲学——管窥悲悯情怀”的教学思路,并运用镜头语言、前景化语言等理论对文本进行细读,品味小说精彩绝伦的语言,感悟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解析两个片段中的"笑"与林黛玉悲剧命运形成的潜在因素,力图诠释这两片段中小说所显现出来的不同张力效果以及林黛玉和刘姥姥的一些行为在协调或不协调之间的微妙韵味,解释其中的涵义,以小见大,了解小说悲剧中的喜剧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程本《红楼梦》写到大观园“从东边一带……至西北”的一条边长是三里半。本文从大观园内建筑景点的具体描绘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断出只有程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规模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脂评本随意缩小大观园的面积,是因为其炮制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与《镜花缘》是明清小说中主要描写女性的两部小说。红楼女儿在理想世界大观园里充满诗意地生活,她们害怕长大,拒绝成熟,守住了个性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但对家庭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镜花女儿生活在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具有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杜娟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5-16,52
《红楼梦》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大观园中的女儿花们永远开放在读者的心里。本文从大观园内外的灵与肉、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的阅读视角进行再一次解读,提取这永远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故乡》具有极美的境界。本文仅就人物造型方面谈谈《故乡》的审美价值。《故乡》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采用简笔淡彩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了人物典型的外貌特征,使读者领略到的是幅幅独具个性的人物肖像写生。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大观园中的主仆们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  相似文献   

16.
《抄检大观园》作为高中语文第六册《红楼梦》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重视挖掘的是其思想文本、政治文本的意义。我们认为,《抄检大观园》一课的教学不妨引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了大观园里最后一次诗会。这次聚会以柳絮为对象分别选调填词。参加的共有六人,即史湘云、贾探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宝琴。这些人虽然歌咏的是同一事物,但反映的主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曹雪芹替小说中的主人翁抒发理想(如大家一致重视的宝钗的《临江仙》),有的则是曹雪芹借小说中人物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倾向。薛宝琴的《西江月》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童谣创作ABC     
《福建教育》2005,(5A):20-21
顶针格 顶针格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首尾相接。如《大观园》:大,大观园,园,园真美,美,美如画,画,画红楼,楼,楼真高,高,高过天,天,天安门,门,门前清,清,清明节,节,节日好,好,好朋友,友,友情深,深,深似海,海,海真大,大,大观园。  相似文献   

19.
李慧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填词咏柳絮。  相似文献   

20.
周颖 《读写月报》2022,(12):38-43
<正>[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此单元以“人物百态”为人文主题,选文来自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小说叙事线索,赏析不同人物形象与性格,认识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从而完成由读懂这一篇到阅读这一本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