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软暴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隐性而持久的,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及精神成长。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师德修养、巧妙使用惩戒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消除校园“软暴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失衡,一旦受到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容易诱发“校园暴力”。预防和抑制“校园暴力”,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生命、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身抵御能力,而且要强化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建设,使“暴力文化”远离校园。  相似文献   

3.
李桂珍 《湖南教育》2002,(16):20-20
据调查统计,2001年我国“校园暴力”情况为: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近年,各地媒体也纷纷报道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校园暴力”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校园安全与否,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前提。而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向同学索要钱财,不从便拳脚相加;有的为同学间的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有的以大欺小、以众欺寡,甚至收取保护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  相似文献   

4.
“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这一时期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使得青少年容易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发生在“第二反抗期”的校园暴力,呈现暴力方式多样化、转移责任、实施过程中有“从众”现象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二反抗期”内的“攻击性倾向”、心理支撑系统缺乏、来自媒体的“暴力”模仿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为避免发生在“第二反抗期”的校园暴力,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的预防和干预系统。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10,(4):51-51
第一,校园“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校园“冷暴力”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将学生全盘否定,这种暴力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容易。一消极自卑,自暴自弃,有的学生还会因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教师博览》2021年9月号上旬版《如果在校园里遇到一只“棕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暴力就像是校园里的那只棕熊。它的出现,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生态链的问题。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这段话中的“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一句表述不当。  相似文献   

8.
《学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它从学校的视角下提出的教育原则对教师指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学校作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校园暴力的现状出发,探讨《学记》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教师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从而抑制并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比比皆是,尽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社会根源,但它也直接反映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现今,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暴力的恐惧渗透到每一个宁静的校园,成为压在师生和家长心头的一块石头。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针对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行为,试用“零容忍”理念对如何防治做一下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市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忠、孝、雅、诚”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素质与法制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曾经问题比较突出的校园“硬暴力”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一种更为隐蔽、对学生伤害更为严重的校园“软暴力”现象却越来越多,并且呈现日益攀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因教师“语言暴力”而导致的校园师生矛盾冲突案例时常发生。教师“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各种心理伤害.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人文精神缺失或人格有缺陷、滥用话语权等是导致学校教师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学会应对压力、更新思想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师德修养、注意文明用语等是矫正“语言暴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侍作兵 《江苏教育》2011,(12):39-40
校园“软暴力”是相对于“硬暴力”而言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也能让你听得着,却很难留下多少痕迹;它是隐性的,却能“烙”在学生心中,这“烙印”一般还不易消去,有时还会“癌变”。那可是对人灵魂的蔑视,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校园“软伤害”却有所抬头。这里所说的“软伤害”区别于直接的身体暴力伤害,主要是指教师以恶毒阴险的语言、冷若冰霜的神情、粗暴恶劣的态度对学生的自尊、自信、智力、情感、心理、人际关系等间接的施以精神伤害的行为。其中,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软伤害”所占比例最大。归纳起来,校园“软伤害”有以下几种类型:1.把学生比作动物,取笑学生身体缺陷。如:“你真是头笨驴啊!给你讲过多少多遍了?就是跟驴讲了这么多遍它也会了呀!”“怎么?不服气啊?看你圆头大鼻,不是猪是什么?”这种语言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10日,美国联邦政府在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郊区的马里兰州(Maryland)切维柴斯(Chew Chase)国家4-H会议中心(National4-H Conference Center)召开“白宫校园安全专题会议”,研讨加强校园安全与保护学生之策。布什总统亲临会议,强调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各界也呼吁应该在校园中大力弘扬友爱文化,以战胜暴力文化,确保校园成为安全的学习、成长和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8.
自有了“门”概念,校园“门”事件可谓多矣:校园“暴力门”、校园“摸奶门”、校园“脱裤门”、校园“喂奶门”、校园“街头门”等等。每一个“门”事件都极大地撞击着教育者的心灵,触动着教育者的神经: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