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2.
我的童年,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当时蔬菜、粮油都凭票供应,每家只有少得可怜的细粮和豆油.许多人家的粮食都不够吃,男孩子多的家庭就只能吃一些高粱米和玉米面.那时,根本不是现在这种粗粮细做:高粱米是用锅煮,慢火熬熟;玉米面蒸成饼子或窝头,咬在嘴里,半天也咽不下去.我们家虽然没有这么困难,但是细粮要给爷爷奶奶吃;爸爸工作很辛苦,也得吃点好的;到了我们这些孩子这里,就得粗粮细粮混着吃了.不仅粮食缺乏,蔬菜也很紧张.平时很少能看到蒜薹这样的细菜.  相似文献   

3.
"卡壳"是指播音过程中意外停顿,俗称"吃螺蛳".播音创作时遇到"卡壳",几乎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经历过,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卡壳"有何不良影响?"卡壳"产生原因是什么?"卡壳"又有什么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唐朝的春节     
唐朝人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饕餮之徒应该是对所有与"吃"有关的事儿都不放过的。记得那天看了篇有关"吃"的文章,说是中国的吃是大写意的,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河南人比脸盆还大的饭碗,陕西人吃羊肉泡馍的身架,还有东北人炖肉的那口大锅,确实都够写意的。其实不论是写意还是工笔,讲究的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低俗"养生保健书"呈泛滥之势.据报道,"神医"张悟本写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上市6个月销量突破300万册"."随着底牌的揭开,张悟本所谓的四代中医世家等称号都被证明是蒙人的把戏".从而,引起了出版主管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仅就低俗"养生保健书"出笼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今后,吃资料吃得快,讯垃圾拉得快又多,谁就取胜. 最近经常上电视做谈话秀节目,知该类节目的制作流程,只能用"苦差使"这三个字来形容.口水节目也不容易.台前风光,后辛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前,咱多数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是个温饱.大年三十的餐桌上有碗炖肉,有只鸡,再做条鱼,真就很不错了.如今则大不一样了,别说是鸡鸭鱼肉,就是各类高档海鲜、珍奇野味也不是什么新鲜物件了.自己家做的吃腻了,或请厨师来家里烹调,或到饭店点好菜叫回家吃.在家吃完了还得刷锅洗碗,挺烦的,干脆举家出动到饭店去吃.加上国人爱面子,好攀比,别人在饭店包了桌儿,自己家要不去,见面立刻矮人半头.于是川鲁苏粤挨着吃,八大菜系轮着尝.如今也有一些饭店打着宫廷菜的招牌,但那不过是仨瓜俩枣儿,是不是当年那滋味儿,谁也说不清楚.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当年清朝皇帝的膳单,皇帝过年吃什么,怎么吃,记得一清二楚,可供大家"品尝",不过白纸黑字,只能是"精神会餐".  相似文献   

9.
一对于"和谐"的概念,如果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可以这样解释:"和"是禾字加口字,理解为每个人的都有足够的粮食,也就是人人都能吃饱吃好;而"谐"呢,则是言字加皆字,意思是说人人都有言语言论的自由。这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表达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憧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用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连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宫廷鸳鸯五珍烩.确实,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江南古镇枫泾在历史上有个雅称,叫"吃镇".何谓"吃镇"?其实是夸枫泾是个颇为讲究饮食的小镇.民以食为天,历朝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每家每户天天离不开吃.吃着、品着,在枫泾能慢慢吃出个味道来,给一段段历史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12.
跳粪坑、喷高压水枪、选手比赛吃水蟑螂、吃毛鸡蛋……今年以来,湖南、云南等卫视为了追求刺激,屡屡出拳推出新节目,其中不少节目都被观众冠以"重口味"。咋一听这些卫视的节目宣传,让人一惊,这样恶心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也能出现在卫视?也能作为"新创意"  相似文献   

13.
大胡子和我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的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相似文献   

14.
茄子什么味?想必人人都知道.即便是贫困人家,也不至于连茄子也没吃过.然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愣是吃茄子而没有吃出茄子味来,原来,是大观园里的人将茄子进行了"包装",用凤姐的话说是"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传统的档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档案,便以为那只是整理立卷、借阅文件而已,工作简单的很.从来没有管理过档案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繁杂和琐碎的,那真是"酸、甜、苦、辣"样样尝尽.回忆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想想甜蜜的,就象吃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吃了,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就先说说"甜"吧.……  相似文献   

16.
打瓜     
一般人们都知道平时吃的瓜类里有冬瓜、西瓜、黄瓜、甜瓜、苦瓜、南瓜(老窝瓜)等等.但人们对打瓜的了解可能知之甚少.再有平时不管大人孩子都爱磕瓜子吃,这些瓜子儿有葵瓜子、白瓜子、黑瓜子.葵瓜子是向日葵结出的子,白瓜子是南瓜结出的子,但黑瓜子是什么瓜结出的子呢?在"文革"时,下放农村劳动之前,我认为黑瓜子是西瓜结的子,可又觉得西瓜的子个头小,没见过街上卖的黑瓜子有那么大啊!特别是现在超市里卖的有名的"正林"牌瓜子个头更大,后来才知道这种瓜子不是西瓜结出来的子,而是专门种植的打瓜结出的子儿.  相似文献   

17.
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过年的餐桌上除了鱼肉鸡鸭外,点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汤圆、糕团、八宝饭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汤圆是一般上海家庭里过年时都要吃的东西,外形圆润、口味香糯,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而蒸糕因为有糕的发声便讨上了步步登高的口彩;飘散着猪油香味的八宝饭更是让人回想起了当年自己动手拌饭的情景。在那个年代,春节里"吃"成了老百姓们最大的事。本地圆子和宁波汤圆江南地区盛产水稻,形成了上海人吃口偏糯的饮食习惯。汤圆、糕团和八宝饭等,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品种。软糯而甜美的圆子,是大家过年最喜爱、也必吃的点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些名言,都是提醒人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知,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从事新闻工作当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最近到一个山区贫困乡采访一户种果树致富的农民,中午他非要为我杀一只羊,他家养有四百只羊,我制止了,苦口婆心说服他们,我吃不了"手把肉",我一盅酒也喝不了,连烟也抽不了,我的习惯就是你家园子有什么菜吃什么菜,家里有什么粮就吃什么饭,我出身农民,最愿意吃农家饭,咱们快点吃完就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