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扬。王小波散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本文尝试对王小波散文的"异类性"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小波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的对抗方式,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时代,王小波作品风靡网络,热度不减。本文把王小波及其作品所传达的讯息,放置到网络传播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探析。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王小波作品的身体话语及有趣书写,符合消费时代大众的感性欲求和网络媒体的商业价值取向;二是王小波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契合了网络文化精神;三是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和平民姿态,使其作品在网络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走向卡尔维诺——论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浩 《文教资料》2008,(13):17-20
自由想象、追求小说叙事无限性是促使王小波走向卡尔维诺的重要因素,而这同样是卡尔维诺艺术经验中的重要环节.王小波和卡尔维诺同样抱持着自足文学观,他们视小说为一种智力活动的领域.他们的小说同样重视自由想象、叙事无限性,这同时也是他们小说如何从二十世纪文学危机中突围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作家,并一直被视为中国作家的“异数”而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却逐渐被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王小波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扮演自由精神的独行者,他超脱体制的自由创作姿态为中国文坛树立了作家创作的新风范。  相似文献   

6.
<正>陶渊明,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著名诗人。他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曾积极投身于政治,但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与斗争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逸的人生之路。酒、菊、鸟,是他作品中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与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诗中之象,更是眼中之景、心中之意,充分折射出陶渊明的精神品格和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16-121
"文学散兵"是孙犁文学生涯的客观现实,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它表明:孙犁是革命队伍中鲁迅式的战士,创作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建构积极向上的现代民族精神为宗旨;孙犁具有坚定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文学生涯中的各种外在干扰不能动摇他对思想自由的坚持;孙犁在逃避中保护自己,保存自我。"文学散兵"定位的核心是对作家独立精神生活的捍卫,对作家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意识的强调,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代作家精神品格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暴风雨》历来被看成是莎士比亚的封笔之作,是他"诗的遗嘱",它深邃的寓意一直受到关注。许多学者都分析了作品中蕴含的忏悔、仁慈、宽恕与谅解的基督教道德观,但是这一分析还不足以全面揭示普洛斯彼罗的思想体系,回答他何以在宽恕罪恶后,全然放弃法术,弃岛返乡这一重要抉择。本文试图从生态主义文学观、莎士比亚人文思想发展和莎士比亚现实主义文学手法这三方面,来探讨《暴风雨》结局背后隐藏的遵循宇宙秩序,追求身心自由和推崇现实生活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9.
反封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新时期文学起点上一个鲜明的标志.这一觉醒,是对刚刚过去的"文革"时期带有封建专制主义色彩的思想钳制的猛烈反拨,也是以个人创造性为生命的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觉醒,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千年传承的以文学为"贯道之器"的儒家文学本原论的真正突破;在创作主题上,表现为对折辱个人尊严行为的反人道性质的揭示,对蔑视个人感情的抗议,对独立人格的呼唤.这种觉醒拥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性意义.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反封建主题的作品很少出现了,把文学作为另一种"贯道之器"--"贯"西方某些流行观念之"道"以及"私人化写作"先后成为时尚.但是,如果作家忠实于现实生活,忠实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那么他的作品里就一定仍然会发出某种反封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小波作品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来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对其作品的纵向梳理上,从写作方式的角度,指出他的作品凸现出一种悖论式的想象;另一方面,把他的作品与九十年代文学语境中的主要话语形态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其个人化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自由意识主要受到少时的生活,现实的磨难和国家民族的现状的影响。他在自己多年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追逐自由、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由意识也有新的批判和升华。他时刻追寻,反应人性生命尊严的自由主题,表现了他内在的自由意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描写劳改营里生活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触动了俄国人乃至上层当权者紧绷的神经,认为他夸大了苏联的阴暗面,因此而遭到拘捕,却由此而赢得"伟大思想家"赞誉。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不妥协和说真话的作家,前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他,俄罗斯人赞誉他有一颗"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创作自始至终没离开过关于俄罗斯的主题,因此有人说他具有强烈的"俄罗斯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5.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祎是跨越元、明两代的作家,元末时在文坛已具一定的影响力.入明后,朱元璋礼聘包括王祎在内的多位婺州文人入幕辅佐,给他带来了绝好的机遇,王祎不仅在政事上声誉卓著,文学方面也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其在文艺上秉承儒家载道明理的主流文艺观点,但并不偏废纪事抒情,加之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感情诚挚深厚,遂形...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词数量众多,通过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表拳拳爱国之心。在话语形式上,其词中常出现“梦”、“斜阳”、“子规”、“鸿雁”等字眼,极其含蓄地表达其词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8.
王十月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打工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体现了作为一个由农村打工仔成长为城市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和对漂泊的反抗意识。他通过文学创作改写着自己和打工群体"乡下人"、"打工仔"的身份,谋求更高的身份认同,这对作家的艺术创作提升和现实身份重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