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 ,通过丰富的想象 ,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集中反映现实生活 ,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 ,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 ,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 ,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 ,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的”国风” ,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 ,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 ,有…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鸢八极,神游万仞。  相似文献   

3.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颇有建树的文人迁客,多如繁星;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朵绚烂的奇葩,诗歌以它独有的特点和方式,记录了社会、历史、文学发展的轨迹,而收录在学生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更是这朵奇葩中的精品。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强化古代诗歌学习鉴赏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以及启迪学生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凯云 《课外阅读》2011,(3):215-215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100多首古诗词。就人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7.
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我认为应追求“四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说到诗歌,中国绝对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歌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始终光芒四射,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和内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中华儿女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讲求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安诗歌的慷慨诗风正是那个时代的音乐欣赏、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时空情绪与社会人生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学风格。本文以建安时期的清商乐特点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了清商乐的音乐特质在建安诗风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吕冕 《学语文》2010,(1):56-56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颗璀璨的明珠。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大主流。  相似文献   

11.
本是同根生:在音乐中见出诗歌 我们都知道,诗歌和音乐原是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其关系亲密,中外皆然。“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的诗词,很多都是由歌词变化而来的。荷马的史诗也是吟唱的,并且还有七弦琴的伴奏。音乐性是诗歌形式上的本质要求。而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浑融一体,在音乐中让人体会到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12.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因此,诗歌是一种极具欣赏学习意义的体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如何去品味诗歌中的情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中的明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对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由于诗歌的这种特性,导致人们在阅读和理解时产生一定的障碍,尤其是文学积淀较少的初中生,在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4.
作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兼具了音乐和绘画的艺术,是古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并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初读,把握诗歌韵律节奏;熟读,掌握诗歌内涵意象;深读,切实体会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15.
乐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对这类诗歌的教学常常集中在诗歌文本本身,对于乐府诗这类音乐特征明显的诗歌来说,这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对乐府诗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同时,也应重视文学研究成果在语文教育领域积极转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顾晓惠 《成才之路》2013,(17):95-95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蕴藏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在诗风词韵的孕育下,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传奇。学习古诗,是了解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言诗词已不是现代人交流的主要工具,这对古诗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古诗学习也越来越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们对古诗这种富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乐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对这类诗歌的教学常常集中在诗歌文本本身,对于乐府诗这类音乐特征明显的诗歌来说,这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对乐府诗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同时,也应重视文学研究成果在语文教育领域积极转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角度看。诗歌的艺术美具体表现在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的学习,深入领悟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受到诗歌艺术美,从而感悟我国文学艺术丰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形成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竭尽全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美。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愉快的感动。增添了无限的勇气(高尔基语)。”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能否完.成上述任务.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拽们语文教师在诗歌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艺术桥梁.在诗歌教学中以美学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艺术美的熏陶和教益.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融合到了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典诗歌作为传统的高雅艺术,往往以丰富的想象以及凝练的语言,简练优美的表达着真挚的情感。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将简要分析,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