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呼兰小城,又出现一位小有才气的小作者姜山。他在高中一年级时,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我们十七八》。  相似文献   

2.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她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身世凄凉,天分极高的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从呼兰河畔走出的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在30年代就被鲁迅、茅盾等名作家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是我的母亲河,呼兰河的水像母亲的乳汁养育我成长……”与萧红同系“呼兰人”的马四海,内心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也许所有的呼兰人都有吧,其如廖静文女士在萧红故居题词所言:“萧红,呼兰人的光荣!”“老马,你怎么不舒服啊?”一见面,见老马脸色有些不好(那是一种难受的表情),又见他吃了几粒不知什么药,所以我这样问。“心脏不太好,有些胸闷、气短。”“年纪轻轻的,看上去也挺壮的,怎么会有这个病?”老马是1962年出生的,属虎的,今年38岁,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长得很粗壮。老马没白属虎,确实虎气生生的。“…  相似文献   

5.
一从年龄入手,建构萧红形象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欣赏一座园子,一座八九十年前我国东北呼兰河边的园子。园子里有两个主人——一个是祖父,一个是"我"。(板书:我和祖父的园子。生齐读)这里的"我"是谁呢?生:萧红。师:关于萧红,你有哪些了解?生:萧红是一位女作家。生:萧红的原名叫张乃莹,她31岁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6.
在感恩的年代,我选择读你——萧红。 水一样寂静,水一样灵秀。从呼兰河出来,在天地间飘零,飘零后仍是一缕清澈,仍是呼兰河心头的痛。流水侵蚀,带不走你骨子里的记忆。一曲呼兰,永远呼兰。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萧红的《呼兰可传》历来评说多有歧义。本文从小说的创作动机入手,论述萧红在流亡放逐的背景下,怀着乡愁的冲动回忆写作。这部长篇小说表达了萧红对雾的思恋与重建,一种荒凉的生命与理想的祈盼,构成自我拯救与自我超越,并显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呼兰城中有一类悲情色彩的儿童。从远景看他们,天真与死亡同在;从中景看,欢乐与困惑、艰难同在;从近景看,悲凉与愤怒充斥,这大体与成人世界的悲欢遥相呼应。细究为什么呼兰城的儿童苦多乐少,又与萧红的童年经验及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句芒 《华章》2011,(10):28-29
《祖父》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是一篇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前两章里作者的笔触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在呼兰小城扫过,寒冷、泥土、灰尘、喧嚣、荒凉、愚昧、轮回、挣扎,  相似文献   

13.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14.
城,是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哪个人心中没有自己钟爱的一座城呢?萧乾、老舍笔下写尽北平城的悲欢;张爱玲笔下是夜上海的浮华苍凉;还有萧红,身在香港,远离故土,她仍念念不忘有一条河经过的呼兰小城……  相似文献   

15.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16.
“黑土膏腴,群芳吐艳,这是我们对当代文坛献上的一朵晶莹的小花,这是对萧红女士的最好缅怀,同时也是对六十万家乡父老的奉献.”诗词集《兰芷蕙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后记中的这段话,也是萧乡诗社全体成员的心声.呼兰山青水碧、地灵人杰,三十年代从这里走出了“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柳亚子语)的著名女作家萧红.呼兰河是美的,呼兰有着动听的故事,呼兰孕育了多少文人墨客,给古城的灿烂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诗歌运交华盖、萧条冷落,一个富有生机的诗词创作群体在萧红的故乡应运而生.呼兰萧乡诗社的成员有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人,以功底深厚、创作旺盛的中年为主体.“砚牛不息,笔耕不怠,呕心沥血、夙兴夜寐”,4年来出版了《萧乡雪》(高凯、包德珍、赵忠人、彭英志著,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梦云秋》(包德珍、彭英志、赵忠人、高凯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兰水诗泉》(任清禄、张力军、张文学、石春学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春山鸣鹤》(石春学、季长山、刘兆明、温金平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和一本群体诗词集《兰芷蕙芳》,精选了27位作者的近2000首诗词.这些诗词集馈赠海内外文朋诗友,颇得厚爱与荐赏.同时他们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呼兰河传》与《马伯乐》是才华横溢而命运乖外的女作家萧红留下的三部耐人咀嚼的佳作。如果说《生死场》透过呼兰人生生死死的场景展现的是东北农民“从蚁子似地为死而生到巨人似的为生而死”h]的人生模式的变更,《呼兰河传》进一步描述故乡人愚钝麻木及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以挖掘呼兰人内在生命的萎缩和枯竭的话。那么《马伯乐》则变换了钩魂摄魄的对象、直入人物心灵深处,披露现代城市人脆弱的心灵、苍白的人生。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生存境遇的关切这一语境下,《马伯乐》承续了萧红一贯的精神,即对审美主题的追求,但…  相似文献   

18.
《学子》2003,(11):52-56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呼兰水的灌溉下孕育出的文学女神,在她的笔下充满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态理想社会的寄寓。管窥萧红的作品,在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描绘中能看到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书写里,凝缩着其对和谐共生生态观的呼吁;在对童年生活的后花园的回忆下,录刻着生态理想社会的缩影。总之,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研究萧红的创作,对准确理解萧红创作的心理机制、重新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弥补新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