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诗排行榜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诗中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外化,一种情感与景色融合互映的绝妙体验。面对形态各异的山水风景,不  相似文献   

2.
<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个文人来说,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年前,祖父和我说:"一个人只有身处他乡,才会真正拥有故乡。"那时我还很小,似懂非懂,直到很多年后,当我写下"我还欠故乡一首不长不短的诗"时,突然发现自己终于理解了祖父的话。从此,我是一个有故乡的人——路桥十里长街,一条内心隐秘的河流,那些闪亮的少年时光,仿佛鱼群在水中自由穿行,一次次游过我的梦境。我的名字1980年9月15日,当我来到这个世上时,母亲脑海中久久回荡着一个名字——"相依"。当时,我  相似文献   

4.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诗人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复杂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丰厚的感情世界里,去寻觅和体味他们的"愁绪"吧!  相似文献   

6.
象征诗派     
<正>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象征派诗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朦胧晦涩,认为"诗必  相似文献   

7.
在亲情方面。我觉得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很深切。李琦曾经说过:“我写作是源于生命的需要,是我的心灵有倾诉的愿望,与谋生无关。”所以,她的诗描绘的都是她的内心感受。诗人李琦重视亲情,可以说,她是一个好孙女,好女儿,更是一个好母亲。她很好地诠释了生活赋予她的这三个称谓。  相似文献   

8.
在李贺短短的27年生涯中,他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仕进无路,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于是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把他内心极为浓郁的伤感情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都写进了诗歌中。他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都体现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向,反映着其心灵独特的历程,给人以心理的刺激,诗句、诗意、诗篇无不带着冷意,透露着凄神怅骨的哀激之思。  相似文献   

9.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周晓波 《江苏教育》2014,(21):20-22
<正>老诗人圣野先生在他的诗论中曾说过:"有人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否也可以让我这么说:‘儿童诗,是诗中的诗。'它是用朝霞一般的色彩织成的,因为,它说的是一种天蓝色的水晶一般明净的语言。"他还说:"一首好的儿童诗,不只是孩子们喜欢,连老师、家长,也会无限喜欢。它是用星星和花朵,用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支绚丽的纽带。诗的世界,是一个真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它歌颂了一个纯洁美好的心灵。"的确,优秀的儿童诗堪称是"诗中之诗",因为它们是用最美、最纯净的语言构筑起一个最纯真美好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独步”与“孤旅”,这两个词均是从谢克强的诗中选择出来的,“独步”或者“孤旅”多少都有一点寂寞中偏执地坚持的意味,——对于诗人而言,无疑一个人必须在其内心的真实里永恒地面对它,它是一个沉思默想的灵魂对这个世界无法回避的焦虑。——但在诗人谢克强的《独步》中,——这在很多人内心都曾体验的,——我要谈的是一个诗人的个性:与思想走在一起的对生命的低语、执拗和不悔。  相似文献   

13.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被语文出版社编入八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二单元。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悲怆,催人泪下。这首诗之所以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首先是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其次是诗人杰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 ,作为我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这首百余行的长诗中 ,作者通过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 ,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诗中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 ,热烈而又凝重的笔调 ,读来荡人心潮 ,催人泪下。这首诗之所以能在当年的诗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且现在仍能打动人心 ,有着不衰的艺术魅力 ,除了源于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 ,更源于诗人杰出的表现力。我们要在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 ,还要仔细品味诗的语言特色 ,尤其是诗中独特的富于色彩美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15.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曾经说过:"一个意外 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 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 人的诗情。"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积累了许多情 感,受了某个契机的启迪,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 绎成诗。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往往要把握这个突 破口,而正确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  相似文献   

16.
正诗人臧棣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当他思考自己与诗歌的关系时,他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想给诗歌发明一个风箱。"他梦想着,拉动风箱的把手,给诗歌的"空"带去一股强劲而清新的现实之风。这些年,他的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他的这一诗学理想,带有很强烈的哲学思维,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道德经》第五章中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认为天地  相似文献   

17.
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语文这一条文学长河也是浪花朵朵,异彩纷呈.要品析语文的三重之美,也只能溺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现特举诗人陈敬容的几句诗,作为品析的例子. 假如你走来 在一个微温的夜晚 轻轻地走来 扣我寂寞的门窗 一、品朦胧之美 “假如你走来”这句诗便突出了不可确定的朦胧之美,含义是你可能走来,也可能没有走来,这种不确定激荡着入的内心,一直渴望着思念之人的到来.这种表达恰如雾中看花,水中窥月,朦胧之美让人畅想无限.  相似文献   

18.
路子对你说     
偶然得到一本诗集。作者海桑,于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翻到其中一首写爷爷的诗,一下抓住了我。诗人的语言很朴素甚至有点粗粝,却那么有力量:"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个老头/他那么老,好像从来不曾年轻过/他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爷爷/可我从未认真想过他有一天会死/我总以为,一个人再  相似文献   

19.
《忘掉她》是中国新诗理论家闻一多的一首悼念亡女之作,也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诗中各种意象繁密而具体,诗人的哀伤之情、悲痛之意可以从中体现。尤其是花的意象,不仅是受美国诗人蒂斯黛儿诗的影响,也是诗人融合了中诗传统的再创造。以花喻人,凸显红颜不再,韶华易逝,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悲痛。诗歌格律整齐,一咏三叹,"花"之意象反复出现,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花"这一意象在中外诗人作品中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情、风俗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梁英 《红领巾》2009,(10):8-11
一只小老鼠,想当诗人。他来到大海边,看到沙滩好大好大。高兴地说:“呵,这真是一个很完美的本子。我每天到这儿来写一首诗,等我从沙滩的这一头写到那一头的时候,我肯定就会成为一个大诗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