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德里达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西方文化思想最早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美学思想”这一源头,而在古希腊思想的早期阶段,其文化基质中带有较多“秘索思”(Mythos)的成分。“秘索思”是受到原始人类“诗性智慧”思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自然进行想象与“附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的特点。而伴随着人类理性意识的觉醒,西方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逻各斯”(Logos)的认识方式,对“秘索思”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然而,纵观古希腊早期美学思想诞生以来以及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世界,可以发现“秘索思”和“逻各斯”的思维模式始终存在,并彼此相互对立互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丁祎 《文教资料》2014,(36):86-88
《奥德赛》着重刻画了奥德修斯的海上漫游经历,其中,作为诱惑者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尤为活跃。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女性世界,被建构成与文明社会相对的、被自然和本能主宰的世界,充满秘索思的特质。奥德修斯在这个女性的自然的迷魅世界中闯荡、获得知识与理性的过程,正象征着古希腊人以逻各斯精神为武器,挣脱秘索思的迷魅,建构理性的认知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批驳了"逻各斯中心论"和"声音中心论"。所谓"逻各斯中心论",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言语为中心的语言观。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的逻各斯绝不能囊括一切事物,总有某种异己的和昏暗模糊的东西拒绝被整体化在同质的同一性之中。他认为,逻各斯的自我同一性,其实在希腊哲学创立之初,便出现了裂痕,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论述了"存在之外的善"。  相似文献   

4.
<正>施特劳斯在研读马基雅维里时发现,古典思想所强调的王政与僭政的区分被马基雅维里之后的诸多现代哲人所忽略,于是有了各式"理想"国度的争执。实质上,柏拉图以戏剧的模式呈现关于"理想国"的思考,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点出"城邦"(或称国家)与"人"之间最重大的差异:人无法像城邦一样自足。现代哲人意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雅典与耶路撒冷"的纷争,幻想某种哲学的自足,这不过是一种狂悖的僭越。将《理想国》改译作《王制》正在于强调切勿以现代视野掩盖古典思想背后的张力,更不能以现代哲学的方式勾销"诗"这种模仿古典思想张力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5.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6.
"濡轨"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車丸)(轨),雉鸣求其牡。"毛传:"濡,渍也。由辀以上为孰。"郑笺:"渡深水者必濡其(車丸)。"(《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303页)诸家训诂对"轨"的注释分歧大,附会多,主要有唐人和清人两派观点。唐人疑"轨"为"軓",以为"轨"、"軓"相乱。陆德明《经典释文》:"(車丸),旧龟美反,谓车轊头也。依传意,宜音犯。案《说文》云:‘轨,车辙也。从车,九声。龟美反。"(車丸),车轼前也。从  相似文献   

7.
<正>"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苏轼《书双竹湛师房》),"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陆游《短歌行》)。"晨钟暮鼓",顾名思义,早晨撞钟,晚上击鼓。这一成语出自唐代李咸用的《山中》:"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古代没有钟表和手机,古人常以圭表、漏壶和沙漏来计时辰,用钟鼓来报时辰。  相似文献   

8.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自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时,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五经"  相似文献   

9.
高勍 《生物学教学》2012,37(12):42-43
由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1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译的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中,生命科学部分共分为《生命的基础》、《微生物和植物》、《动物》、《人体》、《生态系统》5本,分为27章75节内容。教材设置的实验共有133个,根据实验进行的时间分为三大类:"导航实验"(学习前)、"迷你实验"(学习中)以及"实验室实验"。本文主要阐述生命科学部分的"迷你实验"。1"迷你实验"的示例《生态系统》中第三章"生态系统"第二节"生物群系"中"迷你实验"的"模拟热带雨林树叶"(在家庭中尝试)如下:1.1实验过程①在一块海报板上画出一片10cm长的椭圆形树叶,并将其剪下;②画出同样大小的第二片  相似文献   

10.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不外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表达。就表达说,"言不尽意"(《庄子·外物篇》),但如"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就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境界。就阅读说,"意在言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正义"展开讨论的。在《理想国》开篇,色拉叙马霍斯提出了"不正义是否更有利"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分别详细讨论了城邦和个人的正义,并通过认识论深化了两者的同构关系,从而把个人正义的讨论转移到城邦正义。卷八则通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邦,正面回应了卷一的提问,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正义非但不会有利,而且会引导国家走向奴役。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医方《头、目、产病方书》第3930页中有两处"掘"的用例,原文如下:"又方取葱白两握掘豉半升"(第3930页,第55行);"葱一掘"(第3930页,第126行)。范崇峰(2007)《谈敦煌卷子中的量词"掘"》(以下简称《谈》)认为上例中的"掘"为量词,并引证文献用例说明汉语中存在量词"掘"。引证的文献大多可以作为"掘"量词用例的确凿证据。史文磊(2008)《汉语中真的存在量词"掘"吗》  相似文献   

14.
<正>《说文》里说:"卑,贱也,执事者。""卑"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行为粗俗,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浅陋",一般用于自谦。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现代的"卑鄙"是形容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转为贬义,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中有一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第160页,2007年3月第2版)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此句为"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第272页,2007年3月第2版)其中直接将"其父"翻译为"他",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之"行"未注音,笔者以为应读háng。"行(háng)"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每行二十五人。"行"这种意义曾长期使用,如:"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国语.吴语》)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兵车行》一诗中有"行人但云点行  相似文献   

17.
正"加以适当de整理",de用"的"还是用"地"?这个短语出自《新华字典》"编"字条的[编辑]。《新华字典》1至10版(1971—2004)都用"的"(第1版为"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语法关系相同);《新华字典》第11版(2011)改作"地"。哪个对呢?当然是用"的"对。因为"适当"作"定语",修饰宾语"整理"(或"组织排列")。而"定语"的标记词只能是"的"。试比较:"适当de加以整理","适当"作"状语",修饰谓语"加以整理",此de才用"地"。  相似文献   

18.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哲学都是对现实不满的愤世哲学,"道"和"逻各斯"分别是这两位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打开老子哲学和赫拉克利特哲学的钥匙。由于"道"和"逻各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解读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和"逻各斯";主宰世界的客观规律:"道"和"逻各斯";博大精深、玄之又玄:"道"和"逻各斯"。  相似文献   

19.
"模仿"是研究柏拉图《理想国》的关键词之一。对《理想国》进行文本细读,从认识论的角度发现"模仿"这一词语有着丰富含义与所指。从其历史背景来看,柏拉图认为在生活、文艺中存在着多重模仿,在第二、三卷中他对模仿与诗歌是宽容、肯定的态度;而在最后的第十卷中,他对模仿进行猛烈地批判——批判诗人,否定模仿,他认为诗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各种卑下的情感会使民众陷入无意义的私人情感与有害欲望。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大凡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的文章,很少有不提及"意境"的。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序》)他还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成名词。"(《〈人间词话〉》)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如果用英语来表示,应该译成什么呢?在各种汉英词典里,只能找到如下两种译法:1.译作"artistic conception"。如丁光训等主编的《实用汉英词典》,吴景荣主编的《汉英词典》,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版《现代汉英词典》。2.译作"charm;frame of mind",主要见于梁实秋主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词典》。另外一些词典未收此条,如香港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新汉英词典》。笔者查阅了英美出版的一些大词典及百科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