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马慧萍 《海外英语》2012,(4):204-205
该文运用瑞士心里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分析了《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相似文献   

2.
小说《红字》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悲剧引发了一场复仇大战。本文从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之人格面具和阴影分析这场复仇记的受害者和主导者的深层心理,总结人格面具及阴影对个体人格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经典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作家自己的自传性作品。对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以及儿子这三个主人公进行解读,可以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入手。在原型层面,运用"俄狄浦斯"神话情节对人物进行解析;进而在心理方面,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的见解,从阴影、人格面具以及阿尼玛角度分析本书的人格原型;最后在仪式层面,解读主人公"献祭"仪式在作品中起到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蝴蝶君》作为著名戏剧《蝴蝶夫人》的改写本,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宋丽玲作为其中的女主角展现出了她性格的独特之处。笔者将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和阿尼玛及阿尼姆斯原型理论,以宋丽玲的男女双重身份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性格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揭示其人格面具下自我的认知过程:从躲在女性人格面具下的伪装者到完成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平衡状态下的独立人格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诗人玛雅.安吉罗在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细诉了她艰难的青少年成长历程。借用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化"概念,并结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霍尼、马斯洛等的相关理论,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玛雅的成长历程是一个逐步摘下消极伪装性"人格面具",转而寻求能适应社会生存、保持自尊与个性、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效"人格面具",并达成个体"自性化"的过程。该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的两部实验剧中的人格面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金.奥尼尔两部中期实验剧作中人物形象逼真,探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人格面具"在奥尼尔剧作中的体现,可以透视奥尼尔在其剧作中所受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影响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结合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理论,从全新角度剖析《恋爱中的女人》中男主人公杰拉德的人格分裂,力图揭示劳氏的基本创作思想:通过描绘异化人格揭露工业文明残害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分析《越过种族线》中浅肤色黑白混血儿艾琳的生存状态,指出人格面具的膨胀和阴影投射所引起的冲突是主人公艾琳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特征的根源,揭示黑白混血儿在种族文化环境中实现自身自性化历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9.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即恐怖又可悲的谋杀故事。作者很直接告诉读者艾米丽就是凶手,但这场"谋杀案"背后的原因却值得读者推敲和研究。文章从荣格理论中的原型理论之人格面具以及阴影分析该篇小说中艾米丽在父亲生前时的人格发展,以及父亲去世后,遇到恋人霍默·巴伦后她的心理变化,探讨艾米丽杀死其恋人霍默的原因,从而总结艾米丽一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海无言是梁卫星小说《成人之美兮》中的一位当代一线优秀教师,提倡"生命教育",富有思想,勤于思考。本文通过荣格原型理论中的"阿尼玛"和"人格面具"对海无言的形象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是一个社会病人,他患有严重的人格缺失症。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对莫尔索的人格缺失进行分析,关注机器奴隶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也许能完全展示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无所适从与尴尬境地,并把这种缺失指向异化和荒诞。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首次以男性为主角写作了《陆犯焉识》,描写了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兴起落寞的历史。笔者主要以荣格的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以及自性(the shelf)原型理论对《陆犯焉识》进行解读,分析其动人爱情的伟大缘由,洞悉人性的矛盾、复杂,探索了"自性化"回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提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和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根据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关于人格个性化的理论,文章旨在分析老行政长官由服从帝国意志到以自身命运抗衡那种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正义良知并真正意识到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的珍贵的心理成长过程,他的人格面具调解了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使他正视到自己的阴影,他的个性化是成功的。这样的分析展示了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进行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具有揭露和批判西方殖民残酷与虚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与“面具”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刑,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实现人格的整合,这是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小说《名誉领事》是一部政治小说:南美地区一支游击队为了营救长期被当局关押的政治犯,便密谋策划绑架美国大使以求释放这些政治犯,但是却阴差阳错的绑架了英国的一名名誉领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混乱。分析过程的理论支撑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理论。  相似文献   

19.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认识我们的人格面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人人皆知,而人格面具,鲜为人知。了解荣格关于人格面具的内涵、与自我的关系、形成、发展等问题,认识其积极和消极方面,有益于了解我们的人格面具,认识真实的自己,也对深入地分析社会各方面现象具有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