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翻译活动,即作者、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指出翻译的主体研究是对各个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翻译的主体性应该是主体间的主体性,即翻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的平等对话,译者角色应定位于这...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极大地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做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所以不易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再思主体间性,作者提出以“生态对话”来概括翻译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生态对话”兼具“生态性”和“对话性”,是以译者为主导的各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凌青  田绮 《海外英语》2011,(11):222-223
从以文本为中心,作者为权威的现实主义、以译者为翻译主体为主流的现代主义、到解构后的译者群后现代主义,翻译主体实现了从二元到多元的跨越。该文通过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主体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跟随历史中对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停转变,以最终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并对后期的翻译理论发展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娟 《考试周刊》2007,(47):120-122
本文讨论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三个问题:关于翻译中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轨迹的问题;翻译中的主体问题;关于规范与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并对陈大亮先生在主体间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一些看法,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能够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12.
接受理论对翻译课堂教学有着特殊的启示:以学生为中心,将整个翻译课堂视为一个开放式召唤结构,学生用期待视野与教师和翻译内容进行积极的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通过创造性翻译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课后有效的视域融合,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译学界的新课题,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研究结果能更好地揭示翻译的本质。近年来,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逐渐受到译学界重视,译者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协调好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译者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只有将各个主体置于平等互动的平台上,方可将主体间性研究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阐述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翻译过程中各主体如何积极地对话以形成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而阐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诗词英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科学在诸多领域引发了变革,其动力系统理论在整体主义思想、耦合关系、持续动力交互方面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重大启示,可揭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和主体间对话交互实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是系统研究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从宏观的非文本层面也从微观的文本层面对翻译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在翻译《老残游记》的过程中,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进行言语行为的相互沟通,克服主体间可能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涉及译者、译文、原作者、原文和读者等。翻译过程中谁才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的答案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翻译主体的确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对于译者到底是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争议较大。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到翻译主体的研究中是合理的,再结合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范式,得出"谁是翻译主体"的结论则更加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19.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