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十三至十四年黄河郑州决口堵筑工程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学锋 《历史档案》2003,(1):98-102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于河南郑州决口,这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改道后最严重的一次水患。为堵筑决口,清政府不惜斥资千万,并先后撤换两名河督。与以往历次河决相比,郑工之决造成的灾害尤重,但其堵筑是相对成功的,其中之经验教训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大改道者凡七次,七次中只有花园口是人为决口,也只有它作了堵合。以水代兵者,古今中外不鲜。黄河上的人为决口有记载者二十余次,其中以水代兵者近二十次,绝大部分发生在今河南省境内,而尤以郑汴一带最多,花园口是其中时间最久、危害最大的一次,古今中外没有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的发祥地,又称母亲河.聊城黄河,处于下游.自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人海后,形成近代河道.聊城黄河流经现为聊城境内的阳谷、寿张、东阿等县区,河长59.51公里.下游的主要支流金堤河由莘县高堤口入境,流经莘县、阳谷两县,河长80.8公里.北金堤以南至临黄堤之间系北金堤滞洪区.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的发祥地,又称母亲河。聊城黄河,处于下游。自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近代河道。聊城黄河流经现为聊城境内的阳谷、寿张、东阿等县区,河长59.51公里。下游的主要支流金堤河由莘县高堤口入境,流经莘县、阳谷两县,河长80.8公里。北金堤以南至临黄堤之间系北金堤滞洪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为研究的空间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全文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对山东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海防 《兰台世界》2007,(10X):49-50
本文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为研究的空间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全文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对山东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纵观1300年来的历史,每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原地区都有气候异常的纪录,并且集中发生在93年。请看——公元693年黄河下游大水,决口漫溢,淹及河南12州。公元893年秋天大旱,殃及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地区。公元993年黄河决溢,淹及豫东豫北,民多溺死。7月京师(今开封)大雨十昼夜不止,秋禾多败。公元1093年4月至8月昼夜大雨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南皆大水。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自古以来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滩区群众饱受水患之苦。“黄河在鲁奔流千里,滩区百姓困苦百年”,一句话概括了黄河滩区时常遭受黄河大水漫滩,造成墙倒屋塌,农作物绝收,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奈。在惠民县档案馆馆藏100号全宗中,有两卷照片档案记录了惠民县历史上的两次滩区迁建,分别发生在1996年的魏集镇和2019年的大年陈镇,这两次迁建的历史背景、迁建方式、规划安置和现实意义各有不同,由被动搬迁到主动谋划,实现了让黄河变成幸福河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9.
用词要严谨     
去年十一月十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报道:黄河下游取得了三十六年安全渡汛的胜利。这篇报道在用词上不够讲究,不少字句值得进一步推敲。报道说:“千百年来,黄河一遇到四、五千秒立米的洪水就决口泛滥的险恶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但从黄河治理的历史来  相似文献   

10.
河南武陟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黄河边上,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的规模宏大的嘉应观。康熙年间和雍正初年这一带曾数次决口,以后塞决筑堤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孟祥晓 《兰台世界》2013,(21):17-18
漳河系海河水系重要河流之一卫河的支流。历史时期的漳河,向来就是以善决善徙而著称。本文分析了清至民初时期,漳河入卫地点表现出的几个变迁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位于京西的永定河切穿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其上游流经山西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下游在天津附近流入海河.南北朝谓漯水,辽金以后称为卢沟河.元代,卢沟河又称浑河,是因为河水浑浊的缘故.明代以后,浑河下游东支淤塞,南支也经常决口改道.清代康熙三十七年修堤疏浚,改道由固安、永清、文北出三角淀,以达天津西沽,注入海河,由此正式改名为永定河.清代永定河水患频繁,且元、明及清初就有"浑河之患在于沙"之说.长期以来,永定河的淤积、改道、溃堤时有发生.笔者在查阅清代档案时,看到嘉庆六年六月初,直隶遭受严重水灾,其所属五大水系(永定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大清河)同时涨水,全省78个外县受灾.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兰台世界》2012,(7):46-47
1933年七八月间,发生于黄河中下游的洪灾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黄河灾难。此次洪灾受灾区覆盖宁夏、绥远、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7省60余县,其中山东因受河南、河北决口影响致使灌淹全省21县(一说22县)受灾,被淹亩数为5648130亩,被淹村庄7250个,受灾人口为1704796人,损坏房屋325043间,财产损失81923738元[1]258。特别是鲁西一带,一时间"难民云集堤上,冻饿待哺"。作为民间社会团体,山东旅津同乡会本着"利害相顾,忧患相恤,以发扬吾鲁固有之仁义遗风"[2]的建会宗旨,  相似文献   

14.
前一时期,江西发生超特大洪水,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直播时连线江西,省防总办副主任平其俊在回答主持人邱启明汛情询问时,先强调唱凯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然后不吝口舌地复述了五位高级官员的“重要指示”。期间主持人几次打断,直问“决口有多大?”“下游群众有没有转移?”由此引发一场“官话”问题的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5.
冀中地区以哑叭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遗存,是以后岗二期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迁徙涌入创造的。鉴于哑叭庄龙山时期遗存中的海岱龙山文化因素大多见于豫北冀南地区,故可将其纳入后岗二期文化系统之中。龙山晚期,哑叭庄一类遗存在冀中地区的出现具有突兀性,其显然是自然和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气候趋于干冷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为外来人群迁徙定居提供了新空间,而豫北冀南地区不同政体之间的竞争,甚或是与鲁西北地区的外部冲突,可能是人群北上迁徙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在翻阅《清史稿》时,见《河渠志》一。黄河条中记有:“自明崇祯末年李自成决河灌汴梁,其后屡塞屡决。顺治元年夏,黄河自复故道,由开封经兰、仪、商、虞,迄曹、单、砀山、丰、沛、萧、徐州、灵璧、睢宁、邳、宿迁、桃源,东径清河与准合,历云梯关入海。”在早于《清史稿》的《河南通志》的河防考中又见同样记有:“皇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夏,黄河自复故道”的文字。直到一九五七年六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河变迁史》第508至509页的注解,以及555页的表中都基本上采用了《河南通志》和《清史稿》的说法。近年来,因为工作之便,笔者在翻阅清代顺治朝的题本时,见到记有顺治初年修塞黄河决口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对澄清顺治初年黄河是否自复故道的问题似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马小玲 《档案》2023,(10):41-46
《中游河工全图》是一幅清代纸本彩绘卷轴河工及河运水利图,全图描绘咸丰五年(1855年)后,河决铜瓦厢北夺大清河入海,新黄河河道中游河段的河道形势和堤埝埽坝工程的情形,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未标注绘制者及绘制时间,根据此图绘制内容传达的信息,结合相关史料,推测此图当绘制于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绘制者为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或其幕僚,此图重点反映了济南附近一带黄患区疏濬工程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孟昭锋 《兰台世界》2012,(33):21-22
黄河在有宋一代屡有决溢。河患的发生,吞没了农田和城镇,引起了人口的大量伤亡及流民的出现,造成了河患区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尤其是行政治所的频繁迁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患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庾晋 《档案时空》2007,(5):10-10
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在几千年中,因天灾人祸共经受了1575次的改道、崩堤以及暴雨溢堤等灾害,给国人带来的巨大灾难.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更迭中,历代帝王以水代兵,进行夺权的血腥战争,往往酿成大祸.  相似文献   

20.
日前,央视《24小时》报道抚河汛情,主持人电话连线相关单位的某官员询问汛情,对方则强调唱凯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在其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时,主持人打断说:“你告诉我,决口有多大?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