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校园爆笑     
佚名 《档案管理》2006,(3):85-85
1.A:你今天没课?B:嗯,主观没课!2.熄灯后,室友拿出应急灯学高数,灯光照亮了半个宿舍。正对着灯光的室友无法忍受,大喝道“:宿舍就你一个人的啊!”学习中的室友不服,大声回敬,两人遂吵了起来。不久,只听另一室友大喊“:宿舍是你们两个人的啊!”于是三人便吵了起来。终于,隔壁也按捺不住,怒吼道“:宿舍楼是你们三个人的啊!”顿时楼里吵成一团。一分钟后,只听学校广播台传来狂叫声:这学校是你们四个人的啊!”3.一次去食堂打包子,谁知划卡机出了点毛病,一下划下去25块3,卖包子的哥哥鼓捣了半天也加不回去,于是可怜兮兮地说“:没事,我记得你,以…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图书馆改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正式挂牌了。这座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郊的豪华建筑群,按照电影《南征北战》里老太太夸营长的说法,是“又进步啦!”读者朋友,你们知道这个中国第一馆里,有几份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么?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一份,只有一份!在中国,一个单位里,往往就订上几份甚至几十份这个执政党的机关报,而堂堂国图,却只有一份!一份!我如此强调这个“一份”,并非有责怪国图不突出政治、不重视宣传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今年第三期所登《按质付酬促短文》一文稿费寄来,一同事见只有“八块”,很有感慨地说:“我以为八十块”。另一同事接着说:“还八百块哩!”说法虽有数量的区别,语气的不同,但实质只有一个:讥讽轻鄙。这对我的思想颇有触动,使我想到前不久流传的一首民谣:发了海边的,富了摆摊的,肥了当官的,苦了出力的,穷了摇笔的。确实如此。写一篇东西,三番五次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反复修改,费时费力,说不定还是无效劳动。即使侥幸刊用,稿费也不过如此。《按质付酬促短  相似文献   

4.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5.
拾金小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爱拾闪闪发光的金子。我爱金子的光泽和实在。一个人品格高尚,人们就说:“这是块金子!”一座山矿藏丰富,人们就说:“这是座金山!”一句话出口不凡,人们就说:“说得好啊,这话金贵!”谢老(觉哉)的文海生涯就处处使人直接感受到“金子的光泽和实在”。本文只是拾得谢老的几块金子的结集,因而名曰《拾金小集》。  相似文献   

6.
标题杂谈     
一篇新闻、文章,如果有一个好标题,往往使满篇生辉。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同志在天津的一次讲话,谈到文章标题的重要时,曾用诙谐的口气说:“你们谁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你们磕三个响头!”的确,翻翻《燕山夜话》,看看他笔下的标题,许多都是精心制作的。五十年代,有一个外国歌舞团来中国表演。编辑目睹了精湛的艺术,标了一个肩题:《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几十年过去了,文章的内容忘了,标题却留在记忆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前在车站和朝鲜战友告别时,中朝战友有的挥泪,有的拥抱,有的  相似文献   

7.
访蔡尚思     
十月下旬,一个阳光煦照的上午,我们访问了蔡尚思教授。这之前,我从未见过蔡先生,但我脑子里却经常浮现着一个关于他的非常刚毅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就是来自曾经流传全国的那个传说。四害横行时,陈阿大们在上海演过一出“考教授”的闹剧,蔡教授也在被考之列。陈阿大们要他交卷,他义正严辞地说:“你们没有权利考我,我也没有义务回答你们!”陈阿大之流  相似文献   

8.
到九丈崖去     
有前辈言:新闻是跑出来的。一个“跑”字,最形象不过地说明了“深入”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我们平时也常将“捉活鱼”挂在嘴边上,可是,欲捉“活鱼”,须涉深水,这又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深入采访与写好新闻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所谓:其渊深者,其鱼美也。有一次采访,我至今难忘。1986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从烟台市委宣传部得到消息说,荣成县有两只渔船几天前在长岛附近海  相似文献   

9.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高峰  了了 《出版参考》2007,(1):14-14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11.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新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人物”,包括自己。有时,将自己所见所闻或经历的事儿写出来,可以把稿子写得更加生动。一天早晨,我到海边跑步,发现一条港鱼沿着海边不时探出出头来喘气,好像是在与我赛跑似的,一隐一现,往港口方向游去。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回来后,就写了一篇《我与港鱼赛跑》的稿子,被《中国体育  相似文献   

13.
老李语录     
我不喜欢学那乡干部,开会就骂人,都是机关干部,老大不小的,又不是少脸没皮的.上班泥胎,下班泥鳅,班上转悠,班下跑官,那是本事?那是狗屎!咋?有人说我是门神老啦,不捉鬼啦.说给你们听听,我清楚得很哩!谁肚里有几只蛐蛐,几只蚂蚱,这屁股大个院子,谁看不出来,听不见!  相似文献   

14.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晚年在病中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这诚然是伟人的幽默,但对饮食不甚讲究的毛泽东,的确特别喜欢吃鱼,尤钟爱武昌鱼.下面说的就是毛泽东和武昌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我刚一打开办公室的门,就听到话音从门外传来: “啊!又是一个报社的!嘿!多谢了,亏得你们帮忙,这下子我们的全部经营业务快要完蛋了!”国营农场场长尼古拉·谢尔盖也维奇的话里充满着嘲讽和沮丧。怎么回事?他过去总是亲切地对待我们这些“区里”的工作人员,而现在,这副样子!  相似文献   

18.
疯子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招来一阵哄笑。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相似文献   

19.
6月24日晚上,在看央视5频道《豪门盛宴》时,见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一向以稳重大方著称的节目主持人张斌问候在座的现场观众时,观众席上却“刷”地举起了两块字迹歪歪扭扭的牌子,一块写着“张斌,辛苦了”,一块写着“张斌,我们爱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家人讨论开了。妻子说:“这可不是明星演唱会呀,是不是搞错了?”儿子说:“节目办得好,当然有人喜欢呀!”节目好在哪?大家说了很多。我是一个激情不足、理性有余的准球迷,我也欣赏《豪门盛宴》,欣赏张斌。张斌主  相似文献   

20.
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碗饭”。每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叫作“吃这碗饭”。 一碗饭有一碗饭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吃法。 当了几年的记者,常有好友带有几分羡慕和几分真诚的玩笑送我:老杨,行啊,混上了记者这碗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