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盛 《考试周刊》2009,(16):235-235
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一代",独生子女则被称为"小皇帝",这不仅是中国父母教养"小"孩子的态度,而且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整个家庭教育过程的"教养模式",父母不仅在孩子小时候"抱在怀里",就是长大了,更是照样"抱着"——"包办"孩子的一切,尤其在当今"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中更为明显。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穿衣、小便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  相似文献   

2.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定位"。 1.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不对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触痛了当今教育的神经。当下,本来应该给孩子幸福的父母,有的变"狼",有的变"虎",还有的变成了"怪兽"。"怪兽父母"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日本,用以指称那些经常提出对自己孩子"有利"但罔顾他人的要求、动辄向学校投诉并干涉学校教育的家长。  相似文献   

4.
源妈 《生活教育》2011,(5):84-85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评方式。某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是圣旨,孩子应当无条件地接受,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抗和不满。  相似文献   

5.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关注的是什么?随着教育的普及,答案几乎可以统一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了。但我个人则认为,父母关注学习成绩不错,可孩子的思想品德是不是经常关心呢?"不说谎话、脏话,不与人打架,做一个勤劳、善良、诚实的孩子,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多做出奉献"等等,但凡做父母的,这些是不是经常说呢,我以为,培养孩子,这些思想品德的塑造是重中之重,不在重要的方面打造,而眼光总盯着那几个"死分数",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么?  相似文献   

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  相似文献   

7.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时常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习惯于不止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批评。父母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  相似文献   

8.
伴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了"留校儿童"以及伴随离异家庭出现了"单亲儿童",这部分农村孩子和父母或父母中一方相分离,父母的缺位导致孩子家庭教育非常薄弱甚至缺失。采取改革户籍制度、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和增加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因地制宜地布局农村中小学、完善学校教育补偿制度等措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曹林 《成才之路》2010,(21):I0004-I0004
"言语暴力"致六成孩子感觉不被关爱——佛山市妇联近期公布了一份《佛山市少年儿童家庭暴力专题报告》,通过对分布于五区的5000个"90后"孩子和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害怕的不是父母师长的拳脚,而是"言语暴力",一句"很笨""累赘"比任何惩罚都让孩子们更恐慌。"言语暴力"让六成左右的孩子遭遇与父母的“情感荒漠”,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父母关心过。  相似文献   

10.
陈学敏 《成才之路》2010,(6):I0005-I0005
随着少生优教的育子观念的普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趋向"无微不至",他们总是在孩子四周盘旋,总是保持高度戒备,孩子一旦需要帮助,他们立刻出手帮助,被称为"直升机家长"。  相似文献   

11.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为使儿女"成龙",父母们煞费苦心:胎儿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特长教育……孩子没了玩的时间,没了笑的机会,父母还觉得不够,恨不得孩子明天就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明星大腕……然而,许多父母却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影响与启蒙教育,不自觉地把自己一些负面言行的种子植入了孩子心田中,以至于使教育投资出现了零效益、负效益。  相似文献   

12.
每位父母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什么是最好的?事事亲力亲为,一手包办,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孩子的一切。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父母,如果他们一切都依赖父母,那以后又怎样独自生活。最好的,并不是父母的思想和不劳而获现成的"实物",而是需要孩子自己主动去探索、学习和感知。  相似文献   

13.
马云霞 《成才之路》2010,(36):I0032-I0032
"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中国父母及长辈们对待家中下一代的态度。随着孩子的越来越少,其"宝贝"程度呈直线上升趋势,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单独出门,加之独生子女天生的孤僻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中"宅"着,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体育"冲击。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聪明的学生,有的时候教师们不易解决的数学问题他们都能解答出来,真就是这些孩子天赋异禀吗?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聪明在于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解题策略,有的孩子只有一把"钥匙",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能用这一把"钥匙"去解,而聪明的孩子则有几把或者十几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林龙 《下一代》2011,(11):32-32
说到"留守孩",也许有朋友还不知道其具体的含义,那我就告诉你吧,父母因出外打工不在身边而交给爷爷奶奶、亲戚或老师看管、照顾的孩子叫做"留守孩"。"留守孩"的父母常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了父爱和母爱,一般首先会在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进而在学习上、心理上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话语     
《天津教育》2011,(9):3-3
年轻父母们要在假期教育上杜绝"功利"。放任自流和硬逼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最好是鼓励和必要的督促相结合。———一些家长患上了"暑期焦虑症",一方面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一方面又担心其生活没规律,学习没计划,就不断给孩子"加码"。最终结果是家长焦头烂额,孩子厌学逃学。陕西师大心理学讲师李瑛表示,  相似文献   

17.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作者张文质老师,是深受万千家长欢迎的著名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1+1新父母"行动领衔发起人,"家庭教育中的120"。他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决不能势利。教育的真谛就是先教育好自己,才有可能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健全的人……",出版的著作有《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回到每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悄悄拿别人东西是一种性质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发展成恶习,使孩子形成残缺的道德认知和扭曲的人格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干预的方法上,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  相似文献   

19.
韩鸿梅 《考试周刊》2011,(30):217-217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这一新理念赋予了儿童更直接、更贴切的生活,赋予生活更广阔、更鲜活的生命。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对于处于感性阶段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又都是学习。  相似文献   

20.
接手托班,面临的困难重重。的确,这些2-3岁的幼儿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中绝大部分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一下子让他们离开父母、家庭,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时之间难免会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而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情绪会直接影响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