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粤西某石灰岩矿山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综合表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类型为中等~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类型为简单-中等,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类型为中等~复杂,剥采比较大。随着矿山的开采,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包括崩塌、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几类地质灾害和粉尘、噪音及水污染。  相似文献   

2.
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妨碍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方面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研究,为岩溶地面塌陷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粤北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发育程度与其所在层位的岩性、区域构造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诸因素密切相关。岩溶发育一般浅部较强烈,往深部越来越弱,沿水平方向多呈带状分布。岩溶地面塌陷、建筑桩端基岩下沉、水库坝基岩瘩渗漏是岩溶区主要工程隐患。降水工程抽水前做好影响区地面稳定性观测评价,基础施工前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水库蓄水前对坝基溶洞(隙)进行灌浆加固,是避免岩溶区工程隐患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灰岩、覆盖层及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地下水的活动是其产生的动力,文章通过高滩地区地下水作用的分析,论述了该区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湘西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因此也是岩溶地面塌陷较发育的地区,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勘查手段的关系,分析评价岩溶地面塌陷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难题,通过具体实例对一个移民新址的岩溶地面塌陷评价分析,以期和同行切磋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矿山环境保护方案及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对于预测地下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灾害,在计算塌陷影响范围时,经常应用<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CB12719-91)附录F中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来确定.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对该公式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倾斜岩层及地形因素等边界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如何合理应用公式以便使计算结呆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陈红  胡志勇 《科技广场》2012,(6):117-121
信丰县铁石口—小江煤矿区采空与岩溶因地下水疏干引发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房屋墙体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给当地数千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并已影响到105国道与京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本文试从煤矿分布、开采历史与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等方面,结合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位置、时间和规模,论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缘由以及发生发展趋势,以期找出一点规律,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单元水文地质条件入手,根据区域内岩溶地下水供需水现状,特别是通过对岩溶地下水最新开采动态资料分析,提出了解决岩溶山区人畜用水的可行性和拦蓄滞洪、人工补给的有效途径,扩大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良义 《科技风》2013,(6):170-171
分析了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主要充水含水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二1煤层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组砂岩裂隙水、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为本区二1煤层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大井法和狭长地沟法预测矿井涌水量,利用富水系数法验算其结果,为矿山开采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邯邢煤矿区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邯邢煤矿区是典型的岩溶大水矿床,长期面临“煤水共存”的问题,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为防止奥灰水突水,大量疏排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泉群断流、水质污染、水资源浪费、当地供水短缺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这引起国家决策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客观现实要求必须系统总结研究矿区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环境变化,查明煤矿开采引发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评价煤矿开采对矿区、区域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为科学论证研究煤炭资源开采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的资源科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云甲 《资源科学》2005,27(1):14-19
在论述我国矿产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的影响、矿区资源绿色开发内涵及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基础上,讨论了现代资源科学在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我国矿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往往都源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研究中需解决的不少问题正是资源科学关注的领域,运用传统的地矿学科知识与思维难以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迫切需要具有整体理念的现代资源科学理论作指导,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综合性研究,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等特点,决定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很有必要、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河南平禹煤电有限公司一矿处在禹州岩溶水系统最下游的承压自流排泄区,煤层底板太灰和寒灰岩溶发育,富水性和导水性强,补给充沛,易发生突水事故。矿井属于水文地质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四个类型。根据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区域治理和局部治理相结合、浅部帷幕注浆截流、井田疏水降压和局部底板注浆加固相结合、井下物探与钻探相结合、堵水和排水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水方案。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亮广  梁虹 《资源科学》2006,28(2):22-27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会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朝川一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问题严重。朝川矿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己16-17煤为主要可采煤层。朝川矿区位于李寨断层、上石灰窑断层和刘洼断层将矿区切割成三角形断块,断层影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水兼有砂岩水和岩溶水水化学特征,水中SO42-含量比典型岩溶水和砂岩水都高。朝川一井煤层底板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富含岩溶水,水压高,石炭薄层灰岩和寒武系灰岩水力联系密切。防治水实践表明,以疏水降压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水技术措施,对于实现复杂水文地质背景下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迁安县经济发展的过程,认为强化资源开发类工业的发展是迁安县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迁安县工业发展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作者认为,虽然迁安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迁安模式对于我国中西部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并且据此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宝平 《资源科学》1995,17(6):73-79
本文论述了池州地区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对该区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从水利工程和生物措施等方面提出对本区水自演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规划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8.
China has many lakes, marshlands and rivers. Due to their uneve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varied degrees of salinity, their exploitable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limited. In the wake of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human infringement upon their natural settings has been increasingly intense, leading to the degeneration of China's lacustrine ecosystem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Lakes are shrinking and becoming more saline. In arid and semi-arid inland areas, some of them have even disappeared. In addition, lake water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are getting worse, resulting in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in some places. Silt deposition in lake basins, water surface shrinkage caused by hectic and irrational reclamation for farmland, the prevalence of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calamities and ecosystem depletion caused by predatory exploit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all of these have becom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suggests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limnetic setting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