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     
《说文》四篇下云: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福衡。(?),古文衡如此。”王筠《说文释例》云: “衡之古文(?),《玉篇》作(?),是也。(?),角之古文也。石鼓作(>),古盖作(?),向右者变而向左耳。”毛公鼎之衡字作(?),其中之(?)亦从角从大,与《玉篇》合。然则衡之古文(?)原是(?)之变体,是从角从大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2.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3.
释商     
商族何以称商,什么是商字本义。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未能定论。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商,从外知内也。从章,省声。”又云:“(?),言之讷也。”认为商字本是讷于言而明于行者,让人从外表了解其内在之意。但众所周知,殷墟卜辞中迄今尚未发现章字,难于证明商字上部所从之立就是章字之省;而且一期卜辞所记商字下部又多不从口(见《甲骨文编》93页),就是说原非(?)字,可知许氏所释商字本义与早期卜辞商字字形不符,因而是不足为据的。近世学者始据出土甲骨、金文资料探求商字本义,有释商为“赏”  相似文献   

4.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4):51-60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为其俗讹体,产生于东汉;恩德、道德为其本义,训"升"为假借用法,训"升"这一用法的本字或为"陟"。"惪"为"德"省"彳"的省简异体。先秦时期"德""惪"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互补性,战国时期■字形的使用大致具有地域互补性。疑"直"所从的■或与臬、圭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一、释“瘜” 甲骨文(?),从肉从自。①王国维疑为鼻液之滋字。②《甲骨文编》隶定作(?),以为《说文》所无。③《甲骨文字典》同。④按字从肉从自,自亦声。自即鼻之初文,应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一句,课本注释为:“彼此(都)灭亡。”这样解释,容易使人误解,六国不是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而是自相攻伐,同归于尽。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按“互”亦作“(?)”,《说文通训定声》:“(?)”,所以纤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或省竹。”《广雅·释器》:“(?),谓之(?)。”王念孙《疏证》:“说文,(?)可以收绳也。(?),纺车也。纺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将“牢”作为形声字分析,要求按照形旁和声旁结合的不同形式归类。但在数学中,教师却无法归类,如果说“宀”头是形旁的话,那么声旁是“牛”吗?显然不是。“牢”小篆作“”,《说文》解释说:“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币(匝)也。”查《说文解字段注》:“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齧(啮)牲,系于牢,故性谓之牢。从古文冬省也。各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冬省”即取古文“冬”的字形的一部分,“冬”金文作“”,小篆作“”,“牢”取其四周象形的部  相似文献   

10.
“亦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种特殊会意字的术语。意指字的某一构件既表意又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娶,取妇也,从女取,取亦声”。“取”字既是“娶”的意符,又是“娶”的声符,也就是说“娶”是“会意形声”字。这些字可以说身兼两种造字法,而人们  相似文献   

11.
印象     
古代的好多文字是形体的正反含义都一样的。"印"字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图1和图2的甲骨文,图3和图4的金文,(?)或(?)一正一反,可都是"爪"的古文,都是作为"手"出现的。(?)或(?),为跽字的古文。整个字像用手把人按跪下的样子。《说文解字》对"印"字解释说:"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卩"。其实只是秦汉以后,人们把它假借作印章的名称(先秦时代公私印章都叫作"鈢",音玺)。许慎把它当作所谓符节一类的信物,因而认  相似文献   

12.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3.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4.
一“齐师伐我”现在通行的古文读本和教学参考书,都把“齐师伐我”的“伐”解释为“进攻”。这当然不错。伐,甲文作(?),金文作(?),均象以戈刺杀人颈之状,其本义为以戈杀人。卜辞“王宾文武丁,代十人,卯六牢……”即用其本义。”战争是以杀人为务的,故伐又引申为攻战征伐。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16.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竹书的发现,载入史笈的主要有三次。汉武帝末,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得古文《尚书》,见《汉书·艺文志序》;晋咸宁五年,汲(?)出土竹简古书十余万言,后来整理编次为十六部、七十五卷,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晋书·束皙传、王接传、荀(曰助)传》,近人朱希祖著《汲(?)书考》(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言之最详。齐永明三年,襄阳楚墓出土简书十余枚,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史·王僧虔传》。又《南史·江淹传》称:“永明三年……襄阳人开古(?),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简殆如新。”  相似文献   

17.
在昭通出土的名扬海内的汉孟孝琚碑中,第七行第一字为“(?)”.其字遍查字书未见.笔者认为该字即“茕’字.理由是:“茕”在六书体例中属形声字.《说文》:“茕”从“卂”(音训xún)营省声.在“茕”字中“(?)”(系“营”省笔)是声符,“卂”是形符.  相似文献   

18.
<正>《说文》七篇下宀“部:“家,居也,从宀瑕省声.”对许慎的说解,自元代以来异说纷坛.周伯琦认为“家”乃“豕居“,最先与许氏左论.其后翟云升以“家”为“从豕,豕亦声“;钮树玉以“家”为“从彖省声’,逞私见而修改许说.龚橙则认为“家”本为“(?)下坐犬”,批评许氏”误说从宀瑕田省声”.叶启勋则洁责许氏:“以造字之先后论,家当在先,瑕当在后.岂有先造之字从后造之字得声之理?“即以崇许宗许名世的《说文》大家段玉裁也不无遗憾地认为:“此字(即“字”——引者)为一大疑案.瑕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表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瑕省耶?何以不言瑕声而迂回至此耶?窃谓此纂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诟议甚多,兹不悉引.  相似文献   

19.
以《说文解字》中争议较大的“多形多声”、“省形”、“省声”、“亦声”、“古文某”、“象某之形”、“倒某”、“反某”、“阙”、“一字重出”等现象为主要研究材料,总结出《说文解字》说形解义所遵循的体例,指出其说解中还存在前后不一贯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张佳佳 《中学教研》2010,(5):F0003-F0004
1道之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道.一达谓之道”.从“行”从“首”,其含义也就由“行”与“首”二字综合而来.“行”,从彳从亍,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首”可指代人,故“道”取象于“人行于途中”,其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中间距离,即道路.“道”的这一取象与本义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