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编者按在我们“记者生活日”栏目内,不少记者在这里倾诉他们采写背后的酸甜苦辣,曾感动了很多读者。这一期,我们向大家推出全国新闻界年纪最小的记者、中央电视台9岁的马字歌写的《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和另一位小朋友观看了马字软制作电视节目的经过。我们为新闻界涌现出这样有才华的小同仁感到由衷高兴。希望小字识不断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为今后在新闻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o丰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协小记者团309成员第…  相似文献   

2.
紧张的20天过去了。地方记者采访“两会”,说起来体面,做起来艰辛,写起来,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这次到北京采访“两会”的地方记者,除随团的外全国各地不下30人,仅广东就有8人,而且有幸都拿到了“绿卡”或“红卡”。“证件”拿到了,接着就是联系微波传输线路和卫星传播图像等等,还真费了一番功夫。好在大会开幕前夕,我们都按计划各就各位。看来,战斗尚未开始,我们已经“战斗”一番了。  相似文献   

3.
万众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参与报道的记者数量创历史新高。在这些参加报道的中外记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由6名小记者组成的报道团。这些小记者年龄最小的仅9岁,最大的也不超过13岁。除了个头小以外,他们的采访证件、活动区  相似文献   

4.
镜头一、老总不“当家” 往年订货会的第一天,出版社社长大都会在自己的展位上“督阵”,所以记者们都很容易采访到各社的老总。但这次会上,采访这些老总,成了记者们难以完成的任务。原因是,老总们都去参观同行的展位去了。几家社的发行业务人员反映,社领导并没有看重自己社订货的码洋数,反而叫他们多了解些兄弟社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黄斌 《声屏世界》2008,(6):13-15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吸引了海内外一千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其中有一个由6名小伙伴组成的小记者报道团分外抢眼。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小记者吴梓曼年仅9岁,是整个十七大采访报道活动中年龄最小的记者。在此期间,他们佩戴着记者证与大记者一样,穿梭在会场内外,出现在十七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现场,奔波在分组讨论会上,就未成年人关心、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在全国第17个助残日到来之际,全国小记者河南省鹿邑县工作辅导站的老师,带领10位小记者,采访了县聋哑儿童康复中心、残疾人企业家等,不但使小记者锻炼了采访、摄影能力,而且受到了关爱民生、助残光荣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图为小记者正在采访聋哑画家杨春华。  相似文献   

7.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8.
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采访的中外记者达1400多名,为历次“两会”之最。今年“两会”之所以如此吸引记者,不仅在于是一次换届的会,还在于这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加之,这次会议举办“新闻报道奖”,也吊起了记者们的胃口。因此,“两会”对新闻记者们来说是一次“全国写稿锦标赛”,而为了成为参赛的佼佼者,各路记者竞相亮出奇招、绝招,展开激烈的“新闻大战”。“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新闻中心,还是代表、委员住所,随处可见记者们步履匆匆采访的身影。如某位记者物色到一位采访对象,刚进行采访就有同行围拢过来。还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七八个话筒同时伸到某个被采访者面前,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各省、市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也不甘示弱,充  相似文献   

9.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10.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以来,新闻工作者都在努力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人民日报某部一位负责同志、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负责同志,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同志了,他们来安康地区采访时,作风平易近人,注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地委要给他们派小汽车,他们硬是要乘公共汽车和火车。我们觉得和他们相处,心情很愉快,也学到了不少好的采访经验。象这样的记者,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值得称赞。但是,从我们去年接待的从中央到省的十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我们觉得有些记者的作风似仍有认真转变一下的必要。有些记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呼和浩特市档案馆和呼和浩特晚报社共同组织了伊利·晚报小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档案馆参观采访活动。在呼和浩特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档案展厅,工作人员为小记者们做了认真详细的讲解。展览的一件件档案和老照片深深地吸引了小记者们,让小记者们感受到了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上,人们通常把记者分为"大记者"与"小记者",把报纸分为"大报"与"小报"。虽然这不科学,但大家似乎都认可。我是一名小报记者,当然就属"小记者"。我认为,在社会上,"小记者"与"大记者"相比的确有差别。首先,"小记者"出门采访待遇与"大记者"有差距。一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全国两会究竟有多少记者在采访?估计全国人大、政协的发言人都很难说清楚。记者们有交叉的,有外围的,有专门跟团的,有临时跑会的。综合各种数据,参与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记者估计有近6000人。在近10天的新闻大战中,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有很多火花四溅的精彩时刻,也有“乌龙”狂出的搞笑瞬间。  相似文献   

16.
我们当上了小记者,带上采访本和笔,潇洒地一挥手:“走!采访去!”那份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可是,小记者们往往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地碰“钉子”,有的不接受采访,被拒之门外;有的好不容易采访上了,可小记者与被采访者近在咫尺,却似遥不可及,双方都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结果,小记者的采访是  相似文献   

17.
用电话采访,盯着荧屏写稿,未免有“不深入”之嫌,然而,新民晚报记者徐世平与女排名将郎平之间的一段“误会”恰恰表明,此类采访方式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排斥。徐世平在《我多次采访郎平,郎平却不认得我》(本刊1991年第11期)一文中透露,郎平每次接受他采访都主动向他问起徐世平,但她总以为徐世平是位“名记者”,弄得“小记者”徐世平有口难辩。  相似文献   

18.
“大社长”与“小记者”黄发兴题目中的“大社长”是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而“小记者”则是福建莆田市湄洲日报的年轻记者郑金铸。他们相隔五六千里地,是什么将他们“连”在一起的呢?说起来也许有点缘分。1985年秋,当时还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邵华泽,去...  相似文献   

19.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20.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