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很好地予以引导,既不能有问就答,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不懂装懂.教师应提升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磨砺理答机智,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务?”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堂课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答案。在这种貌似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实际都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就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语文课要在教师精心策  相似文献   

5.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色》,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这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危险的程度一句比一句深。”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  相似文献   

6.
大华今年七岁了,长得很伶俐。爸爸送他到学校去报考一年级。报名后,到一位年轻教师面前口试。教师第一句问:“你家长是哪个?”大华无言。又问:“你家以什么生活?”大华仍然不答。接着叫他数数,大华更是说不出话来。他的爸爸在旁边急坏了,心想:平时很活泼的孩子,今天为什么变成这样子呢?口试完了,刚出校门,大华便问爸爸:“爸爸,什么叫家长?什么叫生活?”他  相似文献   

7.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一些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和思考,发现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包》,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幺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写的情况一句比一句严重。”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句只是说结了冰,第二句已经成了厚厚的冰甲,第三句  相似文献   

8.
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讲《葡萄沟》一课时,是这样指导学生用“有名”一词造句的。教师问:“有名”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有名”的意思是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教师问:课文中是说什么有名? 学生答;课文中是说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有名。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地图轮廓,并在上面标出吐鲁番的位置。然后问:我国还有哪些水果有名?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 教师问:“你们头上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头上是天花板。” 教师又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 学生答:“椽子。” “椽子上面呢?”  相似文献   

10.
作教师的,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心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尧!”这位教师和他的学生真是太幽默了。或许,就有人认为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出来了:课堂热闹,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且“答案正确”。  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11.
上课开始了。教师出示了一块方形蛋糕,用小刀平均切成两块,问:“取出其中之一块,是这块蛋糕的多少?”学生答:1/2块。教师又出示长方形纸片,对角折成两个三角形,问:“其中之一是长方形的多少?”学生答:1/2。接着又出示长方形纸片,用粉笔划成三等分,问:“取其二份,是长方形的多少?”学生答:2/3。又拿出圆纸片,分为四等分,问:“取其中一份是圆的多少?”学生答:1/4。“分成六份取一份呢?”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江西教育》2000,(11):36-37
一 认识基本句式。    “汉语拼音”和“看图拼音识字”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我们可利用插图,及早起步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何为完整句。教师只要重点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 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 ?”“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指出回答“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其他学生也仿照说。教学“ p”时 ,教师又指插图问:“小男孩在…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教师怒斥道。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学中;应将听、想、看与说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一听,说一说。 例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学习?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有几个好朋友?”或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先要求学生听一句答一句,再连起来说一说。这种听说训练可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题目刚刚写完,老师还来不及解释题意,有的学生立刻报出了答案。这样的学生有的数学基础差,有时却能凭直觉判断出结果。若要问他为什么,他则答:“我想是这样的。”这时其他同学会笑他瞎猜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解决问题中的直觉思维呢?  相似文献   

16.
问答教学法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师生问答方式的不同,问答教学法出现了两种形式:单一问答教学法和多元问答教学法。单一问答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法,其教学程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不了,教师自问自答;其特征是:教师是问答主体,学生是问答客体;其弊端是:学生提问的权利被剥夺,思维受到限制,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后果是:课堂问答容易变成“满堂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  相似文献   

17.
某市某学科优质课竞赛在一所小学举行,课堂精彩不断,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热情回答问题,教师声情并茂,很多学生语惊四座,师生和谐令人信服。这堂课赢得了许多评委的赞叹!听课之余,我想到了调查一下学生的情况。问:小朋友,你们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吗?答:是,我们都是一个班的。问:你们班一共有多少人?答:我们班有54人。不是,是60人。问:那个说“我们生活在阳光下,我们生活在花园里”的男孩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班的?答: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好像是三班的,我是一班的。问:那你和他不是一个班的?答:是啊,我们六个班一个班选10名最好的。老师才不会让那些笨…  相似文献   

18.
笑话乐翻天     
关系一名新生去学校报到。老师问:“家长姓名?”学生答:“李四。”老师接着问:“和你的关系?”学生答道:“不好。他经常揍我!”机不可失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20.
柔和:如春雨润物。语气温和,语势柔和,语调平和,如春雨润无声。面对“后进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声温和的问候,恰似一股暖流沁人心脾;一句柔和的应答,一定使后进生有了理解、关心和尊重自己的感觉;一句平和的问语,刹那间让后进生体味人间的平等,温和与亲切。勤问答、勤谈心:如燕衔泥。心勤者,话自勤。对“后进生”转化有责任感的教师,常常会想困难之所想,急困难之所急,答困难之所问,释困难生之所疑。因此,勤问答、勤谈心为教师修养之要领。勤问答,激发后进生对疑难问题的“问”,这是转化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要有问答,教师即要勤答,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