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代福建佛教在五代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达到鼎盛。笔者试追溯其原因并从四个方面即佛寺经济、佛徒数量、佛寺林立、佛教文化繁荣来论述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区域的佛、道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就已开始。千百年来,古海州地区的佛寺道观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与山海奇观相映相衬,吸引历代文人为之顶礼膜拜,盛加咏赞,这便是古海州地区佛寺道观诗层出不穷的原因。这些佛寺道观诗,客观反映了佛、道活动的历史遗迹和当时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灵山仙境的咏赞和与僧侣道徒的友情,从而为连云港市作为“东海名郡”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古海州的寺观山海具有万古长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七佛寺住持正提法师投身佛门以来,弘法利生,严谨修持,用8年时间将一度沦为牛马圈的七佛古寺,修建为一座清静庄严的供佛道场。  相似文献   

4.
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费泳 《家教指南》2002,(2):77-80
本文论述了褒衣博带式佛衣的生成及 6世纪中期这种佛衣在南北两地的不同演变 ,南方出现褒衣博带演化式 ,北方出现敷搭双肩下垂式 ,共同构成了隋唐佛像服饰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弘扬佛法,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传法的(?)侣是舍家而皈依佛门的,他们修持、讲经都在寺庙里进行.因传授佛法的需要,佛寺这种宗教建筑,具有不同于世俗建筑的特点.首先是供奉佛的地方,在中国的佛寺中,都是宫殿式建筑,以表示佛的至高无上性.一般在南北中轴线上,修建多进的佛  相似文献   

7.
交往僧徒、游历佛寺、参禅问法,是杜甫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而身处佛境,濡染玄理所获得的宗教体验和心灵感悟都在涉佛诗作中得到了呈现。杜甫的禅宗思想是滋生禅意诗风和禅机诗意的源泉,禅宗观照方式更是其诗禅互通、以禅入诗的的门径,而且造就了为数不少且质量上乘的涉佛诗作。  相似文献   

8.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南朝时期佛教快速发展,诗歌领域里开始出现新的创作题材——游寺诗。南朝游寺诗的产生与帝王对佛教的推崇有关,常有帝王皇族主持游览佛寺的活动,整个社会出现崇佛气氛,文人亦受到此种现象的影响。游寺诗属于古代山水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体现着景色描写与佛理阐述的统一。这种新的诗歌题材的出现,亦推动唐朝游寺诗的繁盛。  相似文献   

10.
再论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既非王室祖庙,也不是仅与西夏陵有关的佛寺。确切地说,这应是一处安放有西夏帝后神御的佛寺圣容寺,是西夏统治者模仿宋朝在寺院为祖先设置神御、神御殿的做法,同时吸取吐蕃民族“佛、祖合一”的思想而创建的。  相似文献   

11.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相似文献   

14.
汪明 《家教指南》2016,(5):71-75
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石佛寺保存有一尊北魏权氏石造像,后背刻有建造题记,部分文字漫漶不清。根据文献资料与题记文字考证,应是西魏恭帝三年(556)天水秦安权氏建造。这尊石造像,是天水秦安北朝权氏建造刻有发愿题记的佛教造像之一,具有珍贵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天水地区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东汉汉译佛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及经录记载,对东汉汉泽佛经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东汉汉译佛经数目及译人归属。  相似文献   

16.
从辽庆州白塔所藏经卷,结合《辽史》,考证章圣皇太后建塔目的。同样,从雷峰塔砖孔藏经亦可结合新旧《五代史》、《宋史》探索吴越王钱建塔原因。之二人建塔刻经,都是通过做功德,企求佛主保佑度过难关。善男信女们广做功德,流行于南北朝。北朝以凿窟造佛像为主。唐代以后,转向刻印经卷,凿窟之举,渐趋式微。佛教功德观推动了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刻资料和传统文献表明 ,辽代家庭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思想上 ,拔苦灭罪、行善积德、祈祥增福、报恩尽孝这样以佛为本、儒释相融的观念成为主流 ;第二 ,在家庭财产的处置上 ,出现了组织佛教邑社和捐资修建寺院、佛塔 ,刊刻佛经等助佛现象 ;第三 ,在日常行为上 ,除了剃度出家以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居家念佛、诵经立幢的现象 ;第四 ,在生活习俗上 ,生子取名用佛号、妇女化妆用佛装 (妆 )、节日庆典遵佛诞等成为时尚。到了辽代中后期 ,这种影响在长城以南燕云地区汉族下层民众的家庭生活中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渊源滥觞于两汉时代的诗歌作品。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反’复运用,到初唐时期,“列锦”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词在唐代的发展,唐及五代词中的“列锦”在继承两汉以来的诗歌“列锦”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与词这种文体有关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谭蝉雪 《家教指南》2001,(1):93-104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八日设道场讲经说法、行像.二月十五日营会供养、设供悼念佛逝世等.三月寒食清明设乐踏歌、上坟祭拜.每个季度未都举行罢四季道场,祈福禳灾.四月八日佛诞辰日有造幡、写经、四月大会、寺院礼佛、求儿女等活动.五月端午节僧官向节度使献物送礼,佛家以受气法供养十方诸佛.七月盂兰盆节整修粉刷佛堂、设盂兰盆道场、造盆破盆、户内祭拜、造花树、图像写经.  相似文献   

20.
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高涨与古典戏曲之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在北宋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的特定条件下趋向成熟,并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的全面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宋金都城开封堪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本文从开封在宋金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出发,围绕汴京坊市合一城市格局的形成所促成的瓦舍商业文化的繁盛,论证了宋金杂剧进入古典戏曲成熟形态的诸多原因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