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孔子(孟子)。孔子周游列国,可在君王的心里,他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庙堂之高,谁肯认真聆听他的声音呢?问政不过装装门面。在国君、臣民、理想之间,孔子进谏、入世、出仕,恪守礼制,在乱世中建立着自己的"理想国"。孟子的生平和孔子的很相似。谈心  相似文献   

2.
许静 《现代教育》2011,(Z1):12-13
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两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自古至今对其的理解和解释都有所差异,笔者结合历史资料与各家之说,认为这句话最合理的解释是孔子在批判使用俑殉葬的人,应当解释为"第一个使用俑来殉葬的人,应当会灭绝子孙吧!"体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从小就读《圣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从小就念《古兰经》,以色列人也从小念他们民族的经典。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也有那么多经典,却不让孩子从小去念呢?既然西方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叫"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与真理同在,与圣贤为友"的理念呢?  相似文献   

5.
《孟子》中的女人,可以认为有几个意味:其一,是与男人对举与比附的女人,不是单独显现的女人。其二,似乎是一个一个虚幻的故事,没有实指的女性话题。但是,越是虚的,越使人觉得那是实的;越是实的,倒越使人觉得那是虚的。其三,我们不知道《孟子》中的女人,怎么看待我们后人。《孟子》中的女性话题或者女性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典故,没有时代性限制,达到了哲学上的永恒。最终,女人在《孟子》中,是一个意境:孟子用语词说出来的女人。语词成为哲学,成为教育,成为历史记忆。最终,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无逃于语词中的男人和女人,任由后人在语词中摆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与现实中的人是隔膜的,我们倒是在典籍的语词中才能对人无限欣赏与神入。  相似文献   

6.
正不是只有文学经典才可称之为经典,也不是只有阅读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分享经典的唯一方式。解读经典,也可以是师生缔造的身临其境的"在场",而这或许也是教学革新的契机。周三是我给学生针对学习薄弱处进行补缺补漏的时间,大多数学生最头疼的,还是《论语》与《孟子》的阅读。在讨论这两部经典时,不难听到学生发出感慨:"原来孔子和晏子同时期,完全不知道。""子贡和越王勾践见过?""梁惠王和商鞅变法还有关系?"甚至感慨:"原来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啊!"引起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其地位的确立与孟子等人对其形象的圣化密不可分。在《孟子》一书中孔子被视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文章分析了孔子在《孟子》一书中的形象,及其被圣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学者问:今天读《孟子》,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句,未得其旨。师傅能否开示一下?师答曰:欲明其义,须通观上下文。学者曰:《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师者曰: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学者曰: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  相似文献   

9.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也。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不像孟子那样凡事紧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不像其他读书人老是板着脸孔,他是很轻松愉快的一位师长。孔子也是位美食家,他有句名言,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说饭菜做不好,不吃。孔子还是位时装迷,衣服不但裁剪要得体,色彩图案也要烫染合适,不然宁可不穿。所以照此推断,孔子应该是位好厨子,也应该是位好裁缝。  相似文献   

11.
高中后,我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对课外书的阅读只局限于几本月刊,虽说内容涉猎较广,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渐渐也少看了。后来,我开始读《论语》,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周只读一句小格言,但我未曾觉得乏味,反而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读《论语》其实也是在读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但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中庸"下过无可辩驳的定义。字典里说,"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解貌似精准,但仍造成了大多数人理解上的狭隘,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做老好人、中立、保守而不进取、"骑墙派"等等;这样的理解,要么只解释了  相似文献   

12.
<正>初读《孔子》时,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  相似文献   

13.
一我始终觉得中国文人写的东西不能过分信任,颇有点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按照这样的立场来读《滕王阁序》,我们会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作家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的《孟子》,(共七篇),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民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     
孔子在我心中,确实如于丹所说.是有温度的。孔子是个可爱的小老头儿,他热爱生活,讲究吃穿,还会发些牢骚,在背后讲人小话。据说他还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听起音乐来摇头晃脑,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可爱也可爱在他有人性弱点上,而孟子就没有。孟子是一团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浩然正气。您读《论语》时还可以和他老人家商量商量。但如果您碰上了孟子.刚想开口,孟先生就拍案大喝——我讲的是大是大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是否内含着主体精神元素,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并通过文本诠释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孟子》原典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展开了学术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性观上,孟子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在本性上具有"良知"和"良能",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内省修身理论,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挺立";在道德意志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关于道德意志探讨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意志的内涵,强调人的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品质;在道德行为上,孟子并未止步于孔子所树立的谦谦君子的行为规范,而是主张培育正道而行的"大丈夫",捍卫社会道义和正义秩序。由此观之,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是异常恢宏而壮阔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第八辑中《邦家之政》一篇,是阐述战国时期儒家为政观念的简文,但其中却充斥着如节俭、薄葬、均分、尚贤等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观念与几乎同时代的孟子为政观念颇有不同之处。与孟子相比,持《邦家之政》为政观念的一派儒者更近似《荀子》中所提及的主张与墨学相近的"俗儒"。就现有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孔子之后,"子张之儒"其主张与墨学最为接近。由此观之,将孟子定为荀子认为的"俗儒",综合现有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乃是后世对《荀子》的误解。按荀子对于"儒效"的理解来看,将主张与墨学差异极大的孟子定义为"雅儒"似乎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其《四书集注》中总结了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方法,明确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他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说到阅读效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字眼,一个是"思",另一个是"写"。读而不思则无。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套用,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道理却是对的。古人读书,提倡"口而诵,心而惟"(《三字经》),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圣人孔子     
《初中生辅导》2013,(14):F0002-F0002,F0003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博学好礼,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的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弟子。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世人合称为"孔孟"。孔子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十翼》等。《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