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除了一如既往的表述苦难意识外,还隐含一种生存理念:即面对生活要保持乐观并且淡定的生存态度。或许只有如此,人生才能像许三观一样的幸福和达观知足。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6.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7.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之一,主要讲述社会基层人物许三观多次通过卖血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本文主要分析许三观卖血的根源、过程、及其对现代人的生命启示。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向许三观一样,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善良、乐观品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 ,在苦难的重压下 ,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 ,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 ,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 ,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一改其冷漠阴郁的风格而变得温情脉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讲述的就是苦难中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不同于早期作品中符号性、寓言性的人物,作者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富贵、许三观和宋凡平,并在其中寄托了他对人性的美好想象。  相似文献   

12.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苦难的重压下,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许三观卖血记》是标志余华创作发生转向的一部作品.余华在这部作品里,不再单纯地暴露人性的弱点和生存的苦难,而是把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内质放置到新的思维高度,饱含激情、充满理想地描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优秀品性,以此作为人类自救的精神支撑点,这是《许三观卖血记》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艺术之途的变迁与追求-评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呼吸与细雨》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呈展着余华艺术之途变迁与追求的轨迹,其内蕴和本形态都昭显着作家从先锋到民间转变的气象,这既有作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建,又有余华对现实解救的信心,心态的变化及一贯的精神气质,是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在从形而上的思索到形而下的凝视中,其价值评判,其艺术得失,都与余华对民间这一审美维度的理性审视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能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和小说寥若晨星。余华,一位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写小说的人。虽然称不上有世界影响,但他的两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却被译成英、法、德、意、西班牙。荷兰、韩、日等多国文字,在世界流行。而且,这两部小说在国内所拨动的人生苦难的旋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普通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近几年来所少有的,也是许多当代小说所无法比拟和可望不可及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两部小说讲的都是像你我一样普通的老百姓人生苦难的故事,读…  相似文献   

16.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具代表性、同时是音乐性最突出的文本。论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陈洁琼 《现代语文》2006,(12):55-56
余华、莫言等人是较早从“先锋派”热衷于本实验、叙事方式探讨中突围的作家,他们90年代后的作品更多的以平实的语言格调和人精神的关注,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其中以余华最具有代表性,早期创作中,余华在杀戮、残暴、鲜血中沉湎不已,《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堪为代表,充斥其中的无不是血淋淋的暴虐场面,令人心惊肉跳。而90年代后,他的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最近出版的《兄弟》等更注重揭示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的痛苦裂变,更多的是接近现实与本土化融合,在本实验后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型。  相似文献   

18.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9.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20.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