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态度和能力.辅导员共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辅导员运用共情,需要把握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准确回应、引发领悟五个环节.辅导员可以从培养感受情感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和共情引导的能力三个方面来提升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互动”和“新媒体”互动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向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增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从转变互动理念,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明确互动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遵循互动规律,激发互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总结互动经验,不断提升与大学生互动的技能来推动两种互动模式的有机结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其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都具有着重要意义。辅导员工作的双主体性包括辅导员的主体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两方面;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适应性、技巧性、敏锐性、示范性和互动性;实现辅导员工作双主体性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辅导员与大学生、辅导员与辅导员、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是微博使用的最大、最活跃的群体。课题组通过量化和质性研究的方法,试图构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微博互动的策略模型,并且在分析大量调研结果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微博互动具有共友性、真实性、实用性和适时性的特点,提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微博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双方为共友关系,高校辅导员可依托微博平台为互动的观测点,线下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为归宿点,同时区分互粉、悄悄关注和不使用微博等不同学生群体,按照不同学生类型采取不同的互动策略,以学生个体为着力点,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与疏导达到最佳的教育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媒体受众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无论是自身还是大学生都受到新媒体环境的极大影响,辅导员传统形象已无法满足辅导员自身在社会环境中互动和发展的本质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应紧跟时代步伐,把辅导员形象的塑造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从信息道德形象、信息意识形象、信息技能形象三方面整体上丰富自身的形象结构,进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英 《文教资料》2008,(10):209-210
大学生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作为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其管理主要就是教育与引导.本文从辅导员和大学生角度探讨如何从双方自身的修养与互动来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思想活跃,表达思想的途径多,这给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应该利用发达的信息工具,建立多种信息渠道,建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舆论阵地和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更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近年来更是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职责要求.对辅导员提出了思想道德、能力和知识三方面素养要求,其中心理学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分析了心理学对辅导员工作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度辅导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深度辅导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最终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要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深度辅导工作,切实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柯美喜 《教育艺术》2007,(10):69-69,55
辅导员是高校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而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交往多,对大学生的禀赋、兴趣、情感、个性等了解得最为深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辅导员提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注意把握尊重主体,平等相处、倾听观察,捕捉信息、情理相融,重在说服、理解关心,宽容待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等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新时期下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若干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是指高校辅导员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与其他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呼唤辅导员职业互动、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类型、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的开展与运行三个方面深入探索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类型及运行机制。通过全面透析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引导高校辅导员完成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目标,进而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大学生人格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阶段,而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有效干预和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状态。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形成,需要从辅导员人才选拔时期对质量就有严格的要求。辅导员要积极参与专业能力、情感智力的持续性培训,在增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能力之外,也要持续增强思政理论阐释能力,维系学生管理时的理论底蕴。辅导员要发挥影响作用,则需要深入学生群体,利用亲和互动和榜样示范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教化,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思政工作的认同度,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基于此,阐述了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概念与组成要素,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及其发挥的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在专业素养、人格特质、实践经验等方面系统提升咨询辅导能力.当前,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个人自学、团体交流、实践训练、学术研究五种基本途径提升咨询辅导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最直接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与学生互动最为频繁.了解和分析大学生认知风格,基于学生个体认知风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辅导员才能在学生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效能感,实现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本文提出了一种培训辅导员的新途径--互派,并对高校辅导员互派的概念,必要性、可行性及互派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在教育和管理中采取的手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建制与执行、惩戒与表演、师爱和威信三个层面,论述了辅导员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几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当前辅导员培训工作在针对性、专业性、参与性、全局性和制度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直接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成效.要从能力构建、学习体系构建和组织构建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一套包含六个步骤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身心、政治、业务等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是其政治素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辅导员被动培训和主动学习两个方面互动促进的过程,辅导员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修养时必须紧紧抓住修养目的、修养方法和修养禁忌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建设尤为关键.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的管理、考核、激励和淘汰机制,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