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蒙说过:“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常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只有追求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修养,让心境充满阳光,才能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的光明。心境决定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一切。面对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北岛觉得“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以至交友为人都了如指掌,才能不断增强自己感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罗湘  吴冬 《四川教育》2007,(11):16-16
"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大利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发现美、感知美的心灵。教育者只有自己拥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审美修养呢?  相似文献   

4.
《中学科技》2011,(1):10-11
人都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靠了这5种感觉,我们才能感知外部世界。那么,我们是靠什么感知到自己的身体,从而触碰到外部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热爱学生的起点是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以至交友为人都能了如指掌,才能不断增强自己感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的内涵,不是停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  相似文献   

7.
正凡事欲要实施,须有策划与规划,有良谋与良略,才能"按图索骥",开展工作与活动,才能按质按量高效地完成任务。而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必须熟悉语文教材,熟悉教材文本,吃透教材文本内容,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并有效高效地感知间接知识,体验间接知识,最终能获取间接知识,转化生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有"精心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生成"。  相似文献   

8.
周刘波 《今日教育》2007,(5S):52-53
写作是教师职业的增长点。丢弃写作,我们就丢弃了一种职业的激情与希望。写作可以沉淀和锤炼思想、积累精华.它是质疑自己、挑战自己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辈子都不应离开写作。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学生可以容忍你很多缺点,但他绝不会容忍你作为教师却不学无术。”王蒙也说过:“自己丰富了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正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是在与自己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发生联系。他们喜欢用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去探究周围的物质环境,感知物质世界的特征,在回应中逐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认识周围的世界,最终走向自己未来的世界。伊丽莎白·普莱斯考特提出,儿童所储存的关于幼儿照料机构的记忆似乎"主要是触觉印象"。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阅读可以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作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阅读是知  相似文献   

11.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坏习惯",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晓明认为,宝宝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让宝宝尽情地咬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是重视体味感知和熏陶的课堂,是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课堂,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堂。语文教师更要教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片面地强调将课堂归还学生,消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失去语文教师本身诗意与个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有一个深层目的——遇见别人,照见自己。遇见别人,即意味着我们所进行的是一次阅读的探险,在一个熟悉或全然陌生的世界里,不断地"看见",进而让自己的世界不断地丰富起来。照见自己,即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经验",找到同质的东西,或者通过与异质生命的对比,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修复自己、完善自己。这种看似无形,却似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地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再一次将美育凸显到了教育者的面前。在目前美育日渐被边缘化,教育教学与学生美感世界脱节而走向教条化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感认知能力与美育修养,内外双修,从而具有美好的形象、高尚的修养、丰富的知识和高雅的风范,才能从诸方面感化学生,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艾伦·科普兰说:"如若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那么,本文强调的整体感知音乐,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录音一放,放任学生自己聆听呢?从教学层面上说,"整体感知"并不等于教师课堂上不作为,并不等于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聆听感知,而是  相似文献   

17.
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让所要学习的内容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才能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从而丰富自己的世界。在一年级新生初入学阶段,一般总要学习一套广播体操。一次,在学习刚结束时,有一位学生向我提出:“老师,学这操真没劲。”回想自己孩提时,何尝没有同样的感受。我想,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呢?如何消除学生这种感受呢?在又一次上课前,我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居然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此有同感。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随后,我便与…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什么是"自己"?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当自己的人性撞上一些别的什么,被反弹回来,让我们感知到了,我们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要去找那些很强、很可怕、水准很高的东西相互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你看,这就是我喜欢的行动者的生活态度。我就存在于我的行动中,我的行动不断产生结果,我再从这些结果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同时实现自我的提升。我和我的行动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9.
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当前的新课标也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有位作家说:"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的直接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从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文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如果心中"米","晨炊"就不会为难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会胸中有墨,泼洒自如。丰富感知,扩大信息量,是写作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丰富和强化感知,让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的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