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塑造的于而龙、芦花、于莲、柳娟、高歌等形象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尤其是王纬宇这一反角形象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人联想到出没于坟地的幽灵、魔鬼,它们常常是化妆成“美女”或“普渡众生”的道人,……虽不敢肯定说,这一典型将在经受了历史生活的检验后,能够高悬在文学形象的神圣画廊中,但它对社会主义的文学画廊来说,是有着特殊的首创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有认识价值、美学价值的反角形象的空白。下面想从几个方面探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进行人物心灵的透视和解剖,继而完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谈谈情趣     
情趣,又叫兴趣、趣味。它是属于诗歌理论的美学范畴,是古人论诗境的形象特征。我国古典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多是诗人和画师谈创作的实践经验,在他们的论述中有关情趣问题谈得较多。自中唐诗僧皎然《诗式》提出的取“境”问题后,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兴趣”。他把兴趣比“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比皎然解释的“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的木兰代父从军本是出于被迫无奈。战场归来有功不能受赏,回家后又不知将嫁何人,如此凄凉痛苦,多年来却被一些“解人”们完美化了。这种现象,在对其它文学作品的阐释中也存在,因此有必要做点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吴敬梓笔下的浩瀚的儒林上海中,匡超人这一人物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家碧玉”,但他却以其独具的生活阅历和看似寻常的社会活动,别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在作者“穷极文士情态”(程晋芳《吴敬梓传》)的衮衮文士中,不失为典型的一个。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一典型形象的审美价值,就在于这一形象所揭示出来的深细涵茹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6.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8.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流云小诗》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兴起的小诗代表,这些小诗诗句玲珑剔透,宁静独特,意趣深远,引人入胜,堪称诗中精品。诗作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体现出宗白华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的执着追求使宗白华《流云小诗》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左传》贵族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善恶两大类。这两类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展现出了春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思想未定于一尊的时代特点。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女性价值选择的二元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褒善贬恶的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整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个性化,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来了不同的角度和内涵。本文通过具体的对川端康成作品《千只鹤》中女性形象之美的剖析,进一步阐释了《千只鹤》的独特魅力与女性角度的审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在对《陌上桑》进行的层次结构剖析中说:“如果仅仅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一段(指第二段——笔者注)可以不要。没有这一段,并不影响全诗故事情节的完整。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讲,这一段则必不可少,它进一步刻划了罗敷的性格,刻划出了她不同寻常的聪明机智,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是西方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塑造了无数的任务形象,而《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波普的形象,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冷峻视角,但相对其他作品而言,却也有一些不同。《远大前程》是作者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是其更为成熟的思考。在作品中,波普前后有苦难善良、前程似锦以及最后的回归几个方面,本文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波普的人物形象,透析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张爱玲四十年代初创作的《金锁记》与王蒙八十年代末创作的《活动变人形》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塑造了曹七巧与静珍两个“魔鬼”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使她们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而且作家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层意识的深刻而细腻的挖掘,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及深邃的人性力度成为他们各自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 1《金锁记》中的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健壮、开朗、要强,对爱情做过许多彩色的梦。但  相似文献   

16.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是儿童文学中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人物形象,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从梳理了的顽童形象的演变历史可看出,其间顽童形象的变化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儿童观内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位英雄式人物,也是作者一生所塑造的成熟、英雄、硬汉子形象的辉煌结晶。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赋予了圣地亚哥优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解读,对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叙述,基本符合“出发———历程———回归”这一母题模式。作为游仙主体的“历程”部分,除了叙述游仙环境,游仙诗中“仙人”这一角色在“我”的游仙历程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这是魏晋文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表现,也是宗教中对仙人形象不断完善使之逐渐人间化的表现,更是魏晋时期诗体流变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凤凰台》是诗人杜甫用生命写成的伟大诗篇。这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力作 ,通篇表现着杜甫一贯的仁者形象和伤时忧国期盼中兴的情结 ,具有纪行与抒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其诗从逻辑结构、意象运用及诗中的情感表现、自我形象几方面揭示出“凤凰台”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