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已经走上了人生半独立半依赖的旅程,生活中他们充满阳光,尽情地享受着父母、长辈们的爱心,学习上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有理想、有性格、有创新。但是在她们成长和进步的旅途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老师应当带领她们走出困惑。经常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茁壮成长。那么,住校生活就是学生从小家庭走向大家庭的桥梁,就是他们必然要走过而又必须走过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独立行事。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青春“叛逆期”。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21世纪的学生,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心理和思想的成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又不满父母的喋喋不休和百般呵护;他们开始学习关照自我的心灵世界,又与父母有了一种意识上的疏离感;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着成年人的帮助和引导,又由于自身的各方面能力还不成熟,常常出现偏激和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构建快乐语文课堂,正吻合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了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教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美国高中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教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孩子们的独立倾向,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有了。许多美国人认为小孩大约两岁左右,当他开始对大人说“No!”的时候,就已经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家长就要尊重他。读初中的学生,独立的愿望已经非常强烈。但是,独立生活应该怎样过,他们年龄还未到时候,还是不懂。进高中了,学校有任务来教。  相似文献   

5.
娃娃餐厅     
小飞蛾 《阅读》2023,(42):58-59
<正>“六一”儿童节到了,你打算怎么过?你知道你的父母小时候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986年,一起去寻找属于他们的纯真年代!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喜。这不,在少儿活动中心老主任的主持下,娃娃餐厅红红火火地开张了。这个餐厅从经理到服务员,都是10岁左右的儿童,故称“娃娃餐厅”。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父亲的四十余封信。这些信距今已有多年了,信纸已然发黄,笔迹也因岁月的潮气浸袭而变得模糊不清。从考上师范到参加工作,我的人生轨迹便被界定在城市,而父母却自始至今都扎根在那山青水秀的乡下。于是,信便成为我和父母感情交流的纽带。父亲隔三岔五地给我写信,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三封。第一封信距现在已经9年了。那时我刚考进师范,第一次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生活,感觉很不适应。收到父亲第一封家信时,压抑的思乡之情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上心头,泪水也止不住地越擦越多。父亲的信中有一段话对我感触很深。他说:“孩子,我首先要告诫你不要想家,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你既然已经选择了当教师,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欧各国各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这使得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的想法,他们强烈地要求建立适合本国民族的文化。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大量地运用了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这对以后的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当代青年的哲学选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选择,带给他们的不是迷失,而是比较和鉴别,取舍和扬弃。这正是消除“神化”、“僵化”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真理本身发展和超越的必要条件。 笔者坚信青年能从深刻的历史反省中重新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徬徨迷惘过,怀疑动摇过,求索审视过,唯其如此,他们更具有失而复得的执着和珍惜。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一件怪事吗?当大家已经淡忘的时候,我却时时想起:一个大学生跳楼自杀。当时,这事震动了教育界,他的死不是因为学业无成,无颜见父母;也不是因为违法乱纪,畏惧自杀,而是因为生活没人照顾,觉得活不下去了。因为他从小学到高中,读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父母从不让他做任何事,他不会洗碗,也不会叠被……所以当他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独立生活时,“活不下去的念头”是那么强烈,他已离不开父母了。谁能相信:爱他的父母却杀害了他?!“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远行,靠的什么办法?”……我很喜欢小语二年级…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而创新素质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立足课堂 ,寓创新意识于课堂教学中。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劳务输出成为当今广大农村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子女便成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往往跟着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生活,但缺乏来自父母呵护,过早地过上了自立、当家作主的生活。这一群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人们去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作为一线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当下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笔者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资本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350名青年学生进行测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家庭德育对青年的心理资本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浅析如何增强大学生班级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善于表现的自我意识。社会的竞争力和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单纯的将同伴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缺失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积极探寻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4.
补白     
我国文艺学正在由批判型向建设型迅速逆转:一、文艺理论独立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仅仅从政治的角度审视文艺的编颇;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老兵口述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思想。认为基于民族尊严之上的我族意识是战时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晚清以来爱国知识分子建构的中华民族的族群意识对出生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现代族群意识与儒家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思想相结合后产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促使青年知识分子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视为使命,并愿意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牺牲自我。  相似文献   

16.
动,是活动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环节,一节好的活动课就是要将学生的手、口、脑、眼都动起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目的。动脑所谓“动脑”即是思维—创造,是学生通过思维对事物产生新看法和新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操作程序,都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 前言竞争是社会进步 ,民族发展的强大的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竞争意识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更接近于体育比赛 ,在社会相等的条件下 ,谁的节奏快 ,竞争意识强 ,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在当前过惯了由父母一手包办生活的独生子女 ,对激烈竞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来临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摆脱了来自原始自然、宗教神权和封建政权的束缚。然而,世界祛魅、世俗社会崛起的同时也孕育了人类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对于时代气息有着敏感嗅觉的"文艺青年",他们不甘于自己的主体精神被客观事物所湮没。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借助"文艺"这个风格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诗意栖居的可能。本文拟运用现代性理论,将"文艺青年"这个群体置于更为宽广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分析其现代生活中的生存困境及心灵治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片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让感恩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孩子尤其应该学会感恩,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小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之中,他们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大部分的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以及各种各样的包容下,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问父母要钱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有很多人甚至只会向父母无休止的索取,却从来不能体会父母工作的劳累、养育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冯沅君小说创作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沅君笔下的青年叛逆者是作家用以呼唤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张扬女性意识的最突出的形象载体.本文依据其小说文本,从男女青年叛逆者形象的性格塑造及情感模式抒写等话语特点,探讨创作主体女性意识觉醒而又缺失的创作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