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过犹不及"不等于"过头""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讲求宣传艺术,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度”。有些导向上的错误,就是因为不讲求宣传艺术、没有把握好“度”而造成的。 何谓“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度”表征着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过犹不及”,“过”是过度,“不及”是达不到。凡事做得过火,就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只有恰当的度才是正确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像”简化为“象”曾经有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为了彻底纠正“像”、“象”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可是,三年多来,报刊上该用“像”而误用“象”的情  相似文献   

4.
盖达尔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很喜欢旅行,而每次出门总是提着个破旧的皮箱。有人不解地问:“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机智地回答:“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人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1991年第11期黄长江同志的《写物以附意风言以切事——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一文中,有“古人有‘大雪纷纷何所似,鹅毛飞飞嗟可似”一句,此句引文有误。据《晋书》记载:“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莫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相似文献   

6.
基层通讯员每与报社记者相比,总觉自惭不如。或曰:“人家有典型题材可写,咱只能‘拍点常规镜头’。”或曰:“俺这些‘土记者’唱不了‘大戏’,只能小打小闹地哼两句‘地方戏’,没有‘唱’头。”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也能“拍”好“高难镜头”,“地方戏”也能成为“拿手戏”。是的,报社记者居高临下,经多见广,优势很多,但与基层通讯员相比,也有一些不及之处。就拿对基层的接触来说吧,虽然他们也经常深入基层,但与成年累月生活在基层的同志相比,仍不免显得有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大量闪光的题材就不一定恰恰在他们光临之际而…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市报人》2010,(5):53-54
2009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泉州晚报社、金华日报社和柳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三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泉州杯’地市报业科学发展”征文收到来稿203篇,择优刊登34篇;“‘金华杯’提升子报子刊竞争力”征文收到来稿206篇,择优刊登34篇;“‘柳州杯’典型报道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98篇,择优刊登22篇。  相似文献   

8.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9.
“像”简化为“象”曾经有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为了彻底纠正“像”、“象”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可是,三年多来,报刊上该用“像”而误用“象”的情况屡见不鲜。兹举数例: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11.
有些文字产生的环境是无法再弄清楚了,只留下人言人殊的理解.比如下面这一段: 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的这段文字是儒家经典里很少见的文字,讨论的是描写一场婚礼的言词.按着“思无邪”的思路,这段文字在各种解读中成了对“仁”和“礼”“乐”关系的分析,喜欢猜谜的可以随便查一下.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3.
“直说论”是宋仁宗赵祯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据《续墨客挥犀》载:“庆历中,河北大水,仁宗忧形于色。有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阙,即时召对。问河北水灾何如?使臣对曰:‘怀山襄陵。’又问百姓如何?对日:‘如丧考妣。’上默然。既退,即诏阖门:‘今后武臣主殿奏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在这则轶闻故事中,听众是宋位完.他急于知道的是河北水灾的消息,但他R听了传播消息的使臣两句华而不实的回答,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默然之后作出决定:“主殿赛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这一’位说论”在《水讲传冲通过武松的一句话.得…  相似文献   

14.
郑重 《青年记者》2005,(10):1-1
前几天几位“圈内老朽”茶座小聚。谈兴正浓,刚近三十的赵公忽曰:“诸位在新闻圈混了数年,可曾想到我们这些‘名记’吃的同样是‘青春饭’,与‘名妓’的后半生几无差别?”做记,有个七八年经历的绝对能称得上是“老人”了。赵公服务于一家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媒体,自身极其勤奋,好稿颇多。加之所在媒体影响极大,圈内公认为“名记”。  相似文献   

15.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  相似文献   

16.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笔者从孔子的语言习惯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入手,试分析此章的阐释与其中"不如"的确切含义。认为"不如"应释"不及,比不上",而此章应释:"夷狄虽有君主,仍不如诸夏无君"。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品,一位小品演员说了一句台词:“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19.
“象”与“像”近年来使用很混乱,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统一规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0年召开了各方面专家的讨论会。会上专家们作了充分的讨论、研究,取得共识。会后全国名词委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的同意,对科技术语上“象”、“像”的用法作了统一规定,在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中已照此执行。《谈谈‘象’与‘像’》(《科技与出版》1993.4)一文所得的结论,在会上也曾讨论过。文中提到“凡是具体的经光学系统形成的图景,名词构成中用“像”,如人像、  相似文献   

20.
新近读了《安徽文学》上王若望同志的一篇文章,题曰:《“御用……”之类》。文中一则曰:社会主义新中国还有“御用文人”;再则曰:“最近又涌现出若干‘御用批评家’”;三则曰:“这些御用评论家也许以为自己是听党的话,是党性颇强的表现”。把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扣上“御用”的帽子,这种做法,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