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诗赏析     
你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吗?里面有一首描写落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其中有12个是数字,“一蓑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本首诗,用了9个“一”字描写月夜垂钓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让我们来赏析古代无名氏《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花丛都不见。诗的前三句皆平板无奇,而末句却异常的风趣,具有动态美的自然风光。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对雪片去处的交代,那么,前三句从一片到八片,仅仅是小孩数数字的叙述,哪能称得上诗呢?加上后一句“飞入花丛都不见”,对众多雪花归宿的点化,则奇峰突起,生发出冬雪无穷奥妙的理趣来,不但把雪景表现无遗,而且又有清淡开远的韵味。相传这首诗是一个才子戏弄友人而作的,当他吟前三句时,大家捧腹大笑,认为才子蠢笨如猪,故意作出这等歪诗来;后来,他…  相似文献   

3.
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花,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是两首古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妙处:两首诗都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依次嵌入诗中,而且明白如话,诗意盎然,境界幽雅.这在古诗中是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4.
“咦!这是在哪儿,怎么这么多人、这么多脑袋,离我这么近干吗?都见鬼了?”同桌梁三白把深吻在课桌上的脑袋抬起来,嘴角涎着哈喇子喃喃自语。“嘟!”一截粉笔头甩过来,准确无误打进了粱三白的乱蓬蓬的头发里,正应了那句诗:飞入草丛都不见。接下来又听“咯噔噔”几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说:诗是写出来的。旨在强调诗不能做作。鲁迅有言:感情强烈时不可做诗,否则将会杀掉诗美。郭沫若荤落超群,固然不必庸人式地搔首挠耳苦吟,但他“写”出的诗,自然已含有那“无技巧”的技巧。鲁迅的话,我十分乐意听取。一首好诗,一片匠心。盲目否定新诗,见诗而说无“诗”,根源何在呢?诗,品之才有。无品诗的才力,当然永远没有诗。李瑛的这首诗选入中学课本,我见之即喜。诗坛泰斗艾青称誉“李瑛以勤奋的劳动写作了大量的战士诗”。这便是“战士诗”的代表之作。但转念又自扰之:少许教师可能会以“自读课文”为由而随意放过,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品尝的机会。所以,抛出粗砖似的十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相似文献   

7.
数字原本是用于计数的,单调、枯燥,但是它们常常被诗人、文学家巧妙引入诗联之中,显示出奇妙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数字入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宋·晏殊)数字入诗联,增添诗歌意境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邵雍)借自然数描绘乡村田园风光。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郑板桥)用数字咏雪花,和谐流畅,情趣盎然。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清·纪晓岚)连用十个“一…  相似文献   

8.
前两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几乎风靡了全中国,你一定记得小燕子摇头晃脑哼出的“妙语”——“前不见烤鸭,后不见蹄膀……”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变来的呢!这首诗名叫《登幽州台歌》,寥寥四句,传颂千古:  相似文献   

9.
童心趣事     
我用惊奇的眼光望着孩子,孩子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世界。找露珠我和儿子踏着有点弹性的新泥去田间散步。清晨的阳光中,草叶上全是闪亮的小露珠,儿子蹒跚地走上田埂,轻轻捏起一片草叶。他小心地伸出胖胖的小手去触水珠,“啪嗒”,水珠掉进草丛不见了,儿子急得大叫:“妈妈,妈妈,怎么办?”我笑着逗他:“你赔小草的珠珠。”他捏着叶子,一副  相似文献   

10.
数字与古诗     
近读一古诗谜题,颇为有趣.虽说古诗当属文学,但这一谜题却是利用数字的排列规律编设、解答,堪称文理结合,读来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请看下面一例:左边是一首古诗(你能读出这首诗吗?),右边是1~20这二十个数字,它们有何联系呢?你发现如何去读这首诗了吗?对于这首诗,你可能觉得熟悉.对,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你能找到其中的排列规律吗?如果是一首你不熟悉的五言诗,你能读出来吗?右边“1~20”这20个数字,正是它的排列规律.这个谜题可以叫做“42,21奇偶句”,所谓“42”就是每一行的数加起来都为42;“21”就是左右两列数相加的和都…  相似文献   

11.
经常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题中碰到诸如“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怎样抒情的”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求考生要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入通透的理解。然而,我们的考生在做这类考题的时候,常常是不得要领,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就是堆砌术语,把凡是跟表达技巧有关的术语一股脑搬上试卷,以致出现“答得不少,得分不多”的结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考生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知识储…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爱吟诗填词,而且书画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在这幅画上还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乌何多,啄尽人间千万谷。这首诗是个数字谜语:既然是题“百鸟图”,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影。开始诗人好像是漫不经心地数(shǔ)数(shù),一只、两只……数到八只时,再也不耐烦了,笔锋一转,借题发挥,发出一番感慨:在当时官场之中,廉洁奉公的“凤凰”为什么这样少?而贪污腐化的害鸟乌鸦为什么这样多?他们巧取豪夺,把老百姓的千担万担粮食据为己有,使得民不…  相似文献   

13.
陈理金 《新疆教育》2012,(16):78-78
1消除理性与人文的对立。使学生领略和谐数学之“美” 1.1以美“治”情。【案例1】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字之美,我让学生赏析我国古典诗词中含有数字的佳句: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以数字描述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③“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用数字描写了雪花的多而美。  相似文献   

14.
捉蚱蜢     
今天傍晚,我在屋旁背古诗。草丛中一动,有一片“叶子”落在地上。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蚱蜢。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一拍,捉住了它。小蚱蜢穿着一身绿衣服,真可爱!我把它交给妈妈,可妈妈没接住。这小家伙一蹦,又落在地上。我一拍,这回没捉到,它一下子就不见了!幸亏妈妈及时发现,原来这顽皮的小家伙躲在我的裙子上。我一捏,又捉住了它。妈妈说:“放了它吧!”我一松手,小蚱蜢飞走了。我祝小蚱蜢一路顺风!捉蚱蜢$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心小学二(1)班@孟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嵌数”是一种特殊的诗体,从古至今,它受到诗人与读者的喜爱。其特点是把“一”至“十”、至“百”、“千”、“万”的数字巧妙地镶嵌入每句诗中。如清人郑板桥的打油诗《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  相似文献   

17.
一、巧改严诗明代奸臣严嵩当权时,民间有人把《神童诗》头八句改成一首五言诗.原诗是:“天下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改诗是:“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少小须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尽用有钱人.”二、树叶和诗唐代诗人颜况在洛阳时,一日和几个作诗的朋友在禁苑中游玩,泛舟河上 从水中拾到一片梧桐树叶,上面用娟秀的字迹题了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颜况也用树叶做了一首,放入水中,“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穿谁?”又过了十多天,有人从水里捞起一片树叶,上面有一首答复颜况的诗:“一叶佳诗出禁城,谁人酬与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三、做诗免税明代江西吉水缙绅解学士七岁时母亲守寡,由于乡吏连连上门催征税捐很急,孤儿寡母深以为苦.小解于是向县令申诉,并就此奉上诗一首:“母在家中守父忧,却叫儿子诉原由.他年谅有相逢日,好把春风判笔头.”县吏以为他的诗是别人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望天门山》选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以来,各家学报和各种语文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分析文章,对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一是这首诗的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边”究竟是朝日还是落日,分析文章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地所是,但都未能进行考证,阐明理由;二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分析文章都很少涉及,可能作者认为这无关宏旨,对理解这首诗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20.
文老,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以数字入诗多不多呢?以数字入诗的诗歌是很多的,就说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吧,他的诗歌里用数字的诗句俯拾即是。你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还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看光是李白的诗就有很多用数字表达的。文老,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那么李白到没到过武夷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