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2.
周海霞 《现代语文》2009,(7):130-132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现当代文坛上一位特异的作家,他用生、死、血、青春、肉体、美、恶等来构建他的美学体系。三岛美学体系是从对日本传统美的接受、怀疑,再到逆反开始构建的,而希腊古典主义美学中的均衡性追求则为他的美学观注入了新的因素。在他的代表作《金阁寺》中,他借助主人公之口阐发了自己的美学观,小说本身也完成了一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1899年6月24日,川端康成——这个日后以《伊豆的舞女》《雪国》闻名世界的作家出生于日本大阪。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曾经说:"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不会泯灭。"(《不灭的美》)这位被人称作"无魇的美的追求者"和"美的猎人"的作家,用他的作品发现和呈现了人间的各种美丽的人和事。他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被看做"静美"的最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都带人进入一种非凡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5.
李方媛 《林区教学》2010,(11):40-4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作者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者川端康成是一个一生追求"美"的作家,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一生发表了许多作品,成为日本作家的代表。川端康成一生追求"美"的同时,深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佛禅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笃信佛教及禅宗的国度,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此外,川端康成一生坎坷,两岁开始便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现实的孤苦无依下,佛教的诸多思想深深走入了川端康成的内心。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在继承日本传统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刻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6.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诗意美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结果,是散文产生艺术魅力的源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散文诗意美的教学。 怎样进行散文诗意美的教学呢? 一、当诗一样读.散文诗意美的教学,首先就应该把散文当诗一样读,像读诗那样反复朗读、诵读,默读。读是领会课文的必要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对传播模式的争议颇多且有细化的趋向。同时,传播模式受到的干扰因素增加,美是其中的新兴因素。传播模式的主体应该融合进美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美和传播模式有很强的互补融合性,从最初的简单传播到复杂多变的现代传播,美在其中已变得越发重要,与传播模式联系也越发紧密。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对传播模式的争议颇多且有细化的趋向。同时,传播模式受到的干扰因素增加,而美则是其中的新兴因素。传播模式的主体应该融合进美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美和传播模式有很强的互补融合性,从最初的简单传播到复杂多变的现代传播,美在其中已变得越加重要,与模式联系也越加紧密。  相似文献   

10.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佳作。本文笔调清新,情感浓郁,处处洋溢着文美、景美、情美。笔者以《草原》第一课时为例,设计了美育教学三步曲:爱美——审美——创美,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目的和内容。如何多渠道营造美的课堂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一、精研教材挖掘美语文教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包含着大量美的信息。从美的范畴看,有优美(如《荷塘月色》《绿》),有崇高(如《与妻书》《谭嗣同》),有滑稽(如《套中人》《守财奴》)……从美的风格看,《荷塘月色》淡雅,《忆江南》柔和,《小橘灯》隽永,《过秦论》华丽……在日常教学中,我运用以下办法使学生领会教材中的美:1.吟咏诵读。把文章的神情理…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要求和方法李坤仪《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美育的任务是: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感受美是表现美的基础,是研究幼儿美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两年来,我组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初步成效。现就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要求和方...  相似文献   

13.
美是什么?是雨后天晴的一道彩虹?是开满鲜花的青青草地?是大自然中小动物的自由嬉戏?还是孩子们身上穿着的花衣?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美又是那么难以寻觅,它需要智慧,需要启迪。张丽霞,一位美术教师,一个热爱美、追寻美的人,正用她独特的方法带领孩子们去踏寻美的足迹。 《节日的餐桌》本是一堂绘画课,要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思想的挖掘和阐发,是我国美学界在20世纪后期努力的方向之一,但对结合《手稿》发表时即欧洲19世纪前期的社会思潮来分析马克思提出“美的规律”的动机和目的,界定它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却一直为美学界所忽略。因此,我们重提“美的规律”,其要旨在根据《手稿》,阐明它的实际内容并应用于当今美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白鹭》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文章短小精练,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亲密接触的阵地,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董玥 《考试周刊》2012,(57):18-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李秀华 《双语学习》2007,(5M):110-111
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将东方传统美于西方现代派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传世之作《雪国》。作品的核心是淡定的美学追求,充满着纯净、空灵、忧郁的色调,集中展示了一种东方式的空虚美。这种空虚美的构筑源自于作者自身固有的审美意念,展现在作品悲美的主题和唯美的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18.
战后,川端康成创作了一系列探讨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和日本独特的美学倾向的散文,《花未眠》即其一。今秋人教版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这篇文章。川端康成从凌晨4点旅馆中未眠的海棠花中,从欧洲、中国以及日本众多画家的作品及其言论中,引发出对美的三方面的深刻思考。首先,他在文章中形象地阐发了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美学观。他认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天赋本能,“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而人对美的感受“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所以,“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  相似文献   

19.
彭荆风同志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曾说过 ,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种美好的感情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创作 ,流露出浓厚的抒情色彩 ,有散文的韵味 ,不论环境、人物 ,还是情节、主题 ,都围绕“美”展开 ,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 ,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 ,是品味美的典型范例。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而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美文就会被讲析得支离破碎 ,学生也将失去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 ,是紧扣“美”巧设计 :感受一点、欣赏一…  相似文献   

20.
美自何而来,美如何把握与表现,美神是如何在顾盼之间,给人们最敏锐的心去感受美,授以彩笔去勾勒美的自然、美的人生,这些一直是古往今来的哲人、艺术家们苦苦思索而终不得其解的问题.散文诗作家许淇向历史老人交上了自己的答案--<美的凝眸>.本文通过对<美的凝眸>的剖析,来体会美的真谛、探索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