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取利有道”与现代经济伦理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明公私之别”与现代政治道德的要求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者不忧”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百家讲坛》"火"的原因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有两个从传播历史的角度看,现代电视传播方式与原始图示文化相契合;从传统文化特点的角度看,现代电视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重具像感悟的特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孔子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取利有道”与现代经济伦理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明公私之别”与现代政治道德的要求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不扰”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学、现代化及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教学与研究》2000,(11):54-58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现代新儒学之间具有某种契合性和相异性;在后现代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某种挑战性;马克思哲学活跃在后现代语境中,后现代意蕴也包含在马克思哲学中.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伦理视域下,对人的主体性价值挖掘、协同服务的角色转换以及整体性的参与创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探究,契合了现代管理中人本性、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价值诉求。该文基于传统科层制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予以伦理关照,从维护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搭建互惠双赢的共荣平台和设立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机制三个方面融合生态伦理的导向价值,以期为建构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作为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构建的两种基本范型,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构建均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效用。审视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以"信念伦理"为主导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可知,理想化的伦理内容构成,忽略了伦理行为自身的实践性;静态化的伦理行为归因,忽视了伦理行为过程的复杂性;自律化的伦理评价标尺,漠视了伦理监督主体的他者性。基于此,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双重构建就需要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相契合,突出伦理规范的实践性,促进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内生性成长;注重伦理行为的复杂性,明晰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责任归因;强化伦理行为评价的他者性,完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责任监督。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律法改革是在国家突然受到外部势力冲击、脱离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化转型时期的产物。时人急于废除西方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确立了契合国家主权伦理的律法内容,致力于挖掘出共同的民族国家伦理基础,开辟以主权伦理为根基的治外法权回收之路。在律法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思想派别:一是法理派,主张仿行西法,建构“变法也变道”的政治国家;二是伦理派,主张坚持礼教风俗,建构“变法不变道”的伦理国家。关于国家主权伦理的共识与分歧体现了立法者的衷肠心声与清末民初的时代风貌,对当时社会的价值反映、价值改造和价值需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贺麟和唐君毅作为近代四川思想家的两位杰出代表,尽管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二者的人生履历和思想途程不同,但是,两位同被尊为"现代新儒家",不仅有彼此生命的感通,更在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契合:两者都主张"返本开新";在思想模式开展上都主张全面消化和融合西方主流理想唯心论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开展;在思想展开逻辑的契合上,都主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想唯心论逻辑.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制度不只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产物,也是现代政治生活和现代文化生活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以一整套权利和义务关系来保障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因此也就同时规定了企业文化的结构模式,与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和文化结构模式相契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确立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假设,并在全部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和贯彻集体功利主义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规范真空”、传统“技术主义”羁绊以及现当代“效率至上主义”理念的植入使行政主体逐步游离于伦理规范。伴随我国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制的失调,行政主体“公共人”特性和伦理自觉性日益式微乏力衍生了繁多复杂的不虞效应,行政伦理呈现出失范与冲突的困境。设计和建构合乎现代治理理念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并成功输入到现实行政系统中,是现代公共行政走出伦理失范窠臼的实践理路,也是契合行政现代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进路和期待。  相似文献   

13.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关系的观念自觉,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的价值观念重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责任伦理作为实践主体的伦理自觉,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与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及散文创作实践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契合这一特点.余氏散文理论的“弹性”说、“密度”说、“质料”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又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余氏散文创作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为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走古典与现代契合之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既是学理问题,也是现实需求。从历史依据来看,两者的契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历史实践,展现了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历史实然。从主体结构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层面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哲学基础,包括实事求是及知行合一与实践精神的内在契合、执两用中及守中致和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朴素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契合、整体思维与系统观念的内在契合。深入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对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深度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经过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特征的分析,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建设的契合之处和现代价值,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通过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禁忌、习惯法等形式,以超自然的力量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关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促进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价值导向与底线教育的结合,增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教育视角与社会心态的契合与引导。  相似文献   

19.
论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龙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10):30-32
明清时期,江西商人以其诚信尚义的商业形象享誉全国,成为闻名大江南北的一大商帮。在商业活动中,他们建构了一种旨在促成商务与伦理的结合、传统文化与江西区域文化相契合、地方特色鲜明的商业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