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赴美留学的学子是带着孩子一块儿去的,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开阔眼界,早日成才。将来也可以进退自如:进可留美发展,退可以“洋身份”回国创业。还有许多孩子的家长自己无法出国,就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国。然而,在美国的中国孩子的学习生活怎么样呢?定居美国的屈晓女士在美国教育界工作多年,对于在美国生活、学习的中国内地小孩格外关注。她发现这群被国内人士誉为“天堂里的孩子”,在幸福的背后,同时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孩子嫉妒别人学习好怎么办? 小楠今年上小学5年级,在班里属于学习不错的孩子。但是她班里有一个叫一阳的男孩子学习是最好的,小楠总说那是因为一阳的爸爸是个博士,平时对一阳的课外辅导比较多。一天,小楠回家后高兴地对父母讲:“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一阳的爸爸要出国了,去一年呢。”小楠的妈妈很奇怪:“一阳的爸爸出国,你怎么那么高兴?”小楠说:“他爸爸出国了,就不能辅导他功课了,下次考试我肯定能超过他了。”小楠的父母很震惊,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好的同学怎么有这么强的嫉妒心。他们很为小楠担忧。小楠却不以为然:“谁都希望自己考得好,有时考试前,我们班学习好的同学的辅导书还会被人偷走呢。”  相似文献   

3.
张荣兴 《现代家教》2002,(12):19-19
一天早晨,走到某幼儿园门口,见到一位父亲正在送他的儿子上幼儿园,他边走边对他的儿子说:“要好好学习,今后一定要考个名牌大学,然后出国。不然的话,就只有和路上蹬三轮车的一样,记住了吗?”只见幼小的孩子瞪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别为了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  相似文献   

5.
观点     
《神州学人》2004,(1):34-34
国内对留学英国有一些误区:第一,认为到英国学习生活条件很好,学习气氛轻松,是让孩子享福,这使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准备都严重不足。实际上,到英国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认为孩子出国,家长面子上好看,即使学不到专业也可学好语言,其实语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第三,认为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出来就能学好。实际上在国内不爱学习的,到国外也学不好。第四,送孩子留学是为了将来留在英国就业。其实真正能留下的很少。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参赞王永达我读的是MBA,可是回国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眼看着当年和自己一起出去的人有的在国外搞学…  相似文献   

6.
要想出国,她最有条件了。父母、弟妹都在菲律宾和香港。50年代,她在上中学、大学时,亲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接她出去,她都没有点头,妈妈流着泪说:“就亏了这孩子。”爸爸摇着头说:“这孩子太倔。”她,就是郴州市一中教师刘秀枝。“文革”中,因海外关系,她被折磨得差点送了命,粉碎“四人帮”后,亲人们来接她一家出去定居,她只淡淡一笑,说:“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环境好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7.
出国留学热了好些年,近来出现新动向。由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与几年前本科生出国读研的潮流不同,如今七成计划出国的都是高中生。在一些大城市,很多家长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出国,很多人因此放弃国内高考。当然,我们不是反对高中生出国留学,只是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根据孩子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8.
当孩子要升学的时候,不少人为了选择上哪类学校、哪类专业等问题而苦恼,不少家长叹息,孩子就学竞争太激烈,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少。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个性化教育”,毅然选择送孩子出国。因为在中国求学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也因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用来作为培养学生寻找工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事物大多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做到三要三忌。一、三要 1.要为教学活动服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孩子主动、积极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基于此,课件设计者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生动活泼的动画设计、制作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  相似文献   

10.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一忌孩子有错误时,如:学习上不专心、贪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反正他还小。”“他还是介孩子嘛。”这等于告知孩子:不专心、贪玩也行。二忌在孩子失败时,气愤地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这等于判了孩子死刑,至少也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由“仿”到“创”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必要途径。但仿写要注意方法,否则仿不得法,贻误学生。“仿写”有以下三忌:一忌“庸俗”仿。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目的要明确,要引导学生“仿”中求“创”,忌“庸俗”地盲目地仿写,把形式主义的套作当成写作绝招。庸俗化的仿写不仅损伤原作的形象,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容易造成学生厌烦写作的心理障碍。二忌“指令”仿仿写要顾及儿童心理。倘若学生对范文毫无兴趣,“指令”强仿则会事倍而功半。学生学习文章后,如果有体会,产生了仿写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仿写,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文,…  相似文献   

12.
为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就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受和独生子女远  相似文献   

13.
每个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抱怨过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抱怨,下面提醒大家注意三点:一、不要拿自身的付出抱怨现在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总觉得为孩子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因而陷入一种烦躁的状态.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致使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因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多地“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14.
在留学潮中,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闪现其中,现在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已成一股热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07,(12C):44-44
出国读高中,如今成为一些家长送孩子读大学的“捷径”。日前在浦东举行的一场国外宿制高中大型招生会上,前来咨询的大多数高中生家长认为,送孩子出国读高中,  相似文献   

16.
编辑方竹玲零点调查公司曾经对北京、广州、上海、厦门部分居民进行调查“我国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的教育占第一位。而孩子的学习和工作、前途又占到54.8%。又见报道,某初中学校一个初三班级召开家长座谈会,80%的与会者想让孩子上重点高中,以后再读大学或研究生,其中15%的家长表示将来想尽可能让孩子出国学习。该班主任说,现在孩子还刚刚进入初中三年级,班里20%的学生学习还有一定困难,希望家长能从孩子实际出发。不少家长不以为然,一位家长竟然很激动地说,“我和孩子爸都没有上过大学,就把希望寄托在儿…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为父母者在自己的成长年代因为没有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留下了很多遗憾。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总想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设法送孩子到城里去上学,想让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幸福。然而,这些家长果真给了孩子幸福吗?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南通市一家长来信说: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他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常找借口不上学,成绩直线下降。真不知该怎么办?答:孩子有问题,我们通常会看得很清楚。现在我们来看看自己有没有以下问题。1.是否经常拿学习来惩罚孩子?“写错一个字罚写一页”“做错一题罚做十题”……这会使孩子觉得“学习”不是好事情。  相似文献   

19.
范庆胜 《新高考》2013,(12):28-31
近年来,出国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倾尽全力、毅然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深造。然而,这一定是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吗?倾家荡产送子女出国留学一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吗?本文提到的“城市新贫民”现象给盲目追随出国热的家长和学子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0.
多数家长都在辅导孩子学习,但我发现不少家长的辅导方法有问题,甚至是违反科学的。为此,想谈谈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三忌”问题,和广大的家长读者共勉。一忌“发火”家庭辅导可说是门艺术。正因如此,辅导孩子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