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工商业城市,也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港口城市。但是,它存在着港区与工厂互相妨碍等十分严重的弊病,因而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上海港与城市发展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浦东临长江地带建新港区,同时结合市区的改造,在临港陆域外围建外贸加工区,将现市区为外贸生产的工厂搬迁至此,再在工厂外围建文化区和居住区,中间以绿化带相隔离,这样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上海。作者认为实现新港区与新上海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从长远观点来看,是综合解决上海港与上海市发展建设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情况 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关键技术 黄有方(2)等(我校完成人及排名)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单位) 港口城市发展的动态研究 宋炳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口岸物流业发展研究 汪传旭刘娟娟肖钟熙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长江内河集装箱运输标准化研究 散货港口自动化运输系统容错控制 宗蓓华郑士源任晓宾武晓张联军曾艳杨建勇 顾伟褚建新黄有方汤天浩翟琳杨勇生叶银忠 船一岸全电气连接新技术 孙可平 超大型高性能打桩船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远集运船舶管理信息系统 董达善(l)…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及港城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及港口城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Google Earth和Landsat遥感数据及集装箱吞吐量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8个重要港口(不包括中国港口)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相对集中指数(RCI)进行改进(引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的表征参量),评估沿线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研究发现: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面积区域化特征明显,港口面积整体呈"西部大东部小"的区域分布格局;2)港口面积变化(0.01~4.93 km2)及面积变化比例(0.01~5.07倍)分布情况均存在区域分异特征,各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港口面积变化差异较小,港口面积变化比例差异较大;3)港城关系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欧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强(2017年平均RCI约为2.98),亚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弱(2017年平均RCI约为1.51)。研究结果可为海外港口及港口城市腹地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和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大市目标的确立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未来五年内的发展情况与主要趋势,对于实现宁波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指出上海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物流产业的服务需求,并提出促进上海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肯定上海保险业近十年来恢复和发展的成绩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开发浦东急需加快发展本市的保险业;并提出了开创上海保险业新局面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回顾和论述了上海高等航海教育85年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上海是发展航海教育最理想的地区;国家的重视和财力的投入是制约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必须走航海技术教育与运输管理、国际经贸、计算机信息教育等全方位发展的道路。并指出:随着上海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立,上海的航海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因此,必须抓住机遇,集中优势,大胆开拓,快速发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一流的航海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海物流发展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上海作为物流产业中心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把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加强相关立法的策略,建议进行现代物流产业重组,实施社会化配送以及加强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提出以香港模式为基础发展上海物流产业,强调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得出上海物流发展应以沪港合作为主要战略定位,以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产业的发展为补充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上海在长三角体育合作中优势及其发挥。总结了长三角体育合 作的现状,分析上海在长三角体育圈中的优势所在,并进一步就阻碍上海在长三角体育合作中优势发挥的障碍展 开讨论,最后提出有利于当前长三角地区体育合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华东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发展中存在经验教训的分析,参考了国外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港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华东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发展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全面认识港口功能,搞好港口发展规划;适应外贸需要,划分港口协作群体;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建港资金;锐意改革,建立港口管理新体制;实行扶植政策,增强企业自我发展与改造能力;扩大视野,探索自由港的开发;建立港口法,逐步实现以法治港等八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共二十七条。  相似文献   

11.
在对港口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港口物流服务的基本功能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港拓展物流功能的必要性,并就上海港港口物流功能拓展的优势条件和上海港如何拓展其物流功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利用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由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以及低碳社会四大子系统、21个指标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根据上海市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结论是:上海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维法阐述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的重要意义,概括国际化一流体育大都市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的现状及与国际化一流体育大都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上海市发展体育民生工程,加强上海市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打造精品的体育赛事等建设国际化体育大都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WTO报告分析,强调了发展现代物流特别是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针对制约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诸多因素,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上海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提出了“综合环境的营造与优化”、“加快装卸服务型港口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移”、“拓展国内外战略联盟”等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城市跨越发展的意义、内涵和原则,并结合镇江市的发展实际,分析了其跨越发展的前景和制约因素,提出其跨越发展的目标及战略措施,以赶超苏南其他城市、融入上海经济圈,实现在长江经济带中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黄浦江畔世博会选址和浦江综合开发、"东方水都"中的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的共同发展理念、依托世博会发展邮船游艇经济、世博圈与长三角水上旅游圈等5个方面阐述,进而建议上海"水上旅游产业"与"世博会"应谋求良性互动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杭州、上海和成都的实证研究表明,休闲体育与休闲城市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休闲体育提升休闲城市品质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提供高品质休闲资源、休闲体育旅游促进休闲经济发展、休闲体育赛事打造城市靓丽名片、休闲体育提升城市休闲指数等方面。发展休闲体育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休闲城市经济发达为休闲体育提供物质条件,文化繁荣为休闲体育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和谐为休闲体育提供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第6-12届全运会女子体操项目比赛成绩进行量化分析,通过Q型聚类研究划分优势区域,归纳分析不同省(区市)的体操优势项目及其发展规律,预测该省(区市)女子体操各项目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女子体操项目中,湖南、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具有较强实力,但广东队和北京队成绩具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而上海女子体操的竞技优势则有着较为明显的增长。旨在为我国女子体操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为建设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体育知名城市而努力的大背景下,在深入细致的分析上海城市体育现状以及与国际体育知名城市存在的差距的前提下,在分析了"文化自觉"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觉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着力点这一观点。并围绕"文化自觉应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执政理念,文化自觉要成为继承传统体育文化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桥梁,文化自觉要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市民的一种境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上海体育知名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要以构筑国际化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造就"一流城市,一流交通,一流人才"的格局,到2005年,要达到"三化一适应"。"三化"指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上海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机制、政策体系、配置制度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三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良好氛围,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一适应"则是指适应上海交通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