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复兴这个口号喊了一百多年了。因种种原因,至今还未能实现。就我所看到的文献而言,这一百多年中,还没有人彻底思考我们要复兴的,到底是什么。有几位前辈思想家曾批评国人思想上一个大毛病就是笼统,不求甚解,不愿具体地去研究具体的问题,不愿对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嫌麻烦。什么事,什么问题,笼统一说,甚至只概括一句口号,就心满...  相似文献   

2.
我对我的研究生说,你们的师祖已经一百岁了,他们哇地惊叫了起来。一百岁!年轻人觉得,一百年差不多就是历史的同义词了。我高兴起来了,让他们看一看前年徐中玉先生与我一起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拍摄的照片。他们又哇地惊叫起来:看起来这么年轻!大约三十年前,我投考到徐先生的门下有些偶然。  相似文献   

3.
<正>《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创作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是他颇具风格的系列"教育小说"中的代表作品,所谓"教育小说",也就是以教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潘先生在难中》里的主人公就是教育界的一位小学校长,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成功地塑造了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并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读完小说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这篇小说在  相似文献   

4.
“对,也不对”:极高明而道中庸 “对,也不对”,沙龙上,潘先生的这句口头禅,经常被同学们在沙龙之外谈起。起初,不少同学对先生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到疑惑。因为按照形式逻辑,人们通常认为,对的就不能同时是不对的。可是,先生为什么经常说一个理论、一个做法既对又不对呢?这不是没有立场吗?这样说不等于没说吗?不同时期都有师弟和师妹跟我提起这个问题,表达他们的疑问。类似的看法,我开始时又何尝没有呢?但随着沙龙的熏陶日久,也随着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日久,我渐渐悟出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5.
王旻霞  刘虹  刘福花 《现代语文》2008,(12):149-150
人们有时会惊异地发现,在推进语文教育、探索语文教学新路的历程中,竟会碰到过去半个多世纪许多前辈已经碰到过、并力图加以解决的相类似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现在有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语文教学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无疑有利于今后语文教学研究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潘景郑先生生于1907年,现已87岁高龄了,虽然已不大出门、不大写字,却仍头脑清楚,思路明白,有过人的记忆。先生一如既往,总是热情接待四方前来求教的学生和朋友,不管过去有没有过交往。1993年底,潘先生怅怅地对我说:“今年我一连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名篇之作。从作品一问世到现在,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先生历来都成为人们批判和责骂的对象,都认为他自私、虚伪、狡诈等。其实,如果今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潘先生这一形象,就会发现:潘先生并非想象的那样自私自利,他的很多行为也是被逼无奈的,并不是不可原谅的。  相似文献   

8.
<正>听说读写,都要靠“想”;善于“想”,才能形成能力。比如,人们在说什么,他们怎样说,他们试图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话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等等,都需要有个人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言说会有很多不同。几个老人在闲聊。甲说:我一辈子就是个老百姓,但比很多人愉快。乙说:我收入没有他们高,可是对社会的贡献比他们大。丙说:人的心态要好,我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就是福。  相似文献   

9.
<正>刚才杨先生谈到了农民问题,秦先生谈到了革命问题,辛亥问题。我就是一教书匠,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我也是主持人,秦晖先生也有演讲,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杨先生讲完以后我问他一个问题,问题很严重,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东平是个老实人,他想了半天还是说,教育吧。我说为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白喉血清疗法的首创者之一——北里柴三郎博士,年轻时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他的启蒙老师绪方正规先生在学术上的一个错误见解。在绪方正规先生大学执教二十五周年的纪念会上,北里博士致词说:“反对恩师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我们的责任是维护真理。应该说,不指出恩师的错误才是恩将仇报。说到底,我反对的只是学术上的问题,所以我毫无愧疚之心。绪方先生比谁都了解这一点。”与会者大受感动,绪方  相似文献   

11.
我1945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读社会学系,上课的老师中就有潘光旦先生。 我和潘先生全面接触是从1952年开始的。当时我是北京《新观察》杂志的摄影记者,一有时间就往潘先生家里跑,他和费孝通先生住隔壁,潘先牛也是费先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越来越喜欢走进"有问题"的课堂。以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感到放心。有时,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会抽问几位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时,我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自己所讲的知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甚至会在心理上  相似文献   

13.
阿 Q 和潘先生分别是鲁迅和叶圣陶先生笔下的两个典型形象,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其思想性格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性格的“精神胜利法”上。  相似文献   

14.
"不耻下问"是许多前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世界知名科学家王淦昌先生就经常向我这个后辈了解我研究的领域里的一些技术问题,而且每次对我的询问,都是用十分诚恳的口气说"请教你几个问题",弄得我诚惶诚恐,十分不安.  相似文献   

15.
赵欣 《青海教育》2007,(3):31-31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然而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16.
阿Q和潘先生分别是鲁迅和叶陶先生笔下的两个典型现象,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其思想性格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性格的“精神胜利法”上。  相似文献   

17.
我非常自豪,因为我是嘉应大学的前身嘉应师专的毕业生。我非常荣幸,又成了我们嘉应大学名誉校长曾宪粹的学生。本来我是小字辈,轮不到的,但我想。追随曾宪粹先生这么多年,我要讲讲自己的感受。我发言的题目是:勤、俭、诚、信是曾宪样先生的思想精髓。曾宪样先生始终把勤、俭、诚、信作为他处世立身的根本。当我进入公司不久,曾发生过一件事情。有一次曾先生来公司检查工作,看到洗手间的洗手盆有一些污迹没有擦净,便脱下西装,挽起袖子就擦。这可把我和清洁工吓坏了。可没想到曾先生用洗衣粉擦洗干净后,心平气和地说:“今后你每一…  相似文献   

18.
童心姐姐:你好!我有一个烦恼,你能帮帮我吗?再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想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举办一个生日晚会。可是,爸爸妈妈都不同意,他们说我一天尽想着玩,不好好学习。童心姐姐,你说开生日晚会好不好?青青青青,童心姐姐收到你的信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所以,姐姐专门为你请来了几位同学,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意见,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有话好好说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我遇到的一件事:不久前,有几位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拿了一些作文给我看,要我提提意见。老实说,这几位学生读的书不少,文笔也很好,但我总觉得不是味。他们有的用语尖刻似在学习鲁迅、钱钟书;有的嬉笑怒骂又似在模仿林语堂、李敖、王朔。更让我受不了的是:在他们笔下,老师、同学成了嘲弄对象,现实世界似乎一片灰暗,笔底呈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调子。正巧我手头有一篇关于“中华杯”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章。大赛评委主任王蒙先生和评委曹文轩先生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王蒙先生在肯定“新概念”作文的重要意义外,直言不讳…  相似文献   

20.
张彬武 《成才之路》2011,(17):96-I0025
常常有老师抱怨:“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我讲得也没劲。”其实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是靠老师调动起来的。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