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2.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开始子文帝,真正形成选官制度则是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通过察举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及地方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弄清察举制形成的原因、内容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对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选举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秦黎 《文教资料》2009,(28):105-106
两汉时期.选拔或委任官吏以“尚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察举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通过察举制度,两汉选出了很多贤良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汉察举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曹魏的选官制度是我国选举史上一个重要环节,古今学者论述甚多,但深感有些问题尚未论及,或论述不深。 人所悉知,否定是发展过程中包含的一个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把否定视为绝对的,即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曹操推行的“唯才是举”,是对两汉察举征召制的否定,也是察举征召制的继承和发展;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  相似文献   

6.
先看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对汉朝选官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C.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D.西汉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众所周知,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具有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其肇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① ,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 ,其间虽有中落偃伏 ,却一直沿用不废 ,日趋完备、精细 ,具有很大的合理性。“所谓科举制度 ,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② 。与以前的选官制度 (如察举制度、征辟制度、九品中正制 )相比 ,考试虽非科举制度首创 ,但是在选官途径上 ,科举制度一改过去以官吏推荐为选举的主要途径之做法 ,首创“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平民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 ,通过考试获得受选资格 ,充分体现其平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科举制是从隋至清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设科考试以考察人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具体历史沿革,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客卿制度;秦,皇帝直接任免;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虽然这些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且,它们也没有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北朝都实行曹魏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却发现,北周政权并没有继续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与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向没落,北周权力核心的组成人员出身不高,生活在该地区的士族实力较弱、地位不太显赫有关;也与该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统治核心成员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不过,察举制度也并非北周政权选官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1.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12.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汉代察举制度的由来、得失及顺帝时期所作的改革,认为,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虽然比及“任子”制度有所进步,可以为封建统治集团注入新的生机,但由于当时统治集团日趋腐败,即使察举制度再有所改革,也挽救不了汉王朝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自三代至明清,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大致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检讨,总结其参考价值和历史教训,对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征途中选人用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考试的故事     
科举 有人把科举制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也有人把科举制看作近代中国落后的罪恶之源.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科目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个创举,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一样,具有世界意义.它从公元7世纪的隋代诞生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废止,中间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客观存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发现人才,识别人材,重用人材.古语云:“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在。”“千里马”要驰骋奔腾需要伯乐的识别。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谓是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千里马”被识别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得是在秦汉到两晋南北朝这八百多年中所一直延续使用的察举制度。  相似文献   

18.
选官制度,作为近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渐渐地成为一个热门考点.2012年江苏省高考材料题21题就考查了科举制.但是现行的各种教材因为篇幅所限,仅以简单的语言概括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三大重要的选官制度: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至清的科举取士.在高于教材重材料解读的现行考试模式下,如果教师本人不对这些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教学中就会出现困于教材而无法拓展的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对选官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有鉴于此,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研读的基础上,现将汉代的选官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征辟制度作为汉代主要选官方式之一,是适应当时制度环境发展需要特别是选官方式超越与创新的产物,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与品性、严格的标准和资格限定以及不可或缺的考铨机制。征辟制开创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是历史的进步。就其本质而言,征辟制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除的一种特权现象,至汉末已经不符合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余年。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一直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