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一部富有内涵的杰作。笔者从钱钟书对《围城》中的女性的态度入手,比较有关唐晓芙的外貌描写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描写,不仅发现了唐晓芙的原型就是杨绛,而且指出这个女性是小说中唯一不受围城约束的人物形象,因此钱钟书在给小说增加一些亮色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围城"某种程度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和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相似文献   

5.
童蕾 《现代语文》2007,(5):32-32
引言钱钟书在他的《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这些比喻恰到好处,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因此被誉为"比喻大师",同时,他作品中的超常搭配也体现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围城》中修饰语与中心语超常搭配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围城》中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苏文纨就是其中之一。从苏文纨这个人物切入,分析其对方鸿渐的单向恋,努力探寻这份感情失败的悲剧性根源及其女性走出感情乃至婚姻的"围城"的趋向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围城》以擅长描写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读者所称道。特别是他笔下的留学生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现代小说中,象《围城》那样刻画一大批留学生和教授的形象,又那么富有喜剧性的作品,恐怕很难找到第二部。《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作家精心塑造的贯串全书的唯一人  相似文献   

10.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以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及孙柔嘉之间的情爱纠葛为发展线索。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及家庭等这些日常中的生活琐事,呈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再现了人类冲入围城时满怀美好的理想和逃出围城时身心疲惫的全过程。然而,如果此时把该书看作是一部揭示现代人的恋爱困境和婚姻悲剧的小说,那我们就低看了这部作品,也低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领悟作品中那种洞察人性弱点和无爱婚姻的悲凉意绪。揭示出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想要突破传统束缚的生存状态和又不得不向传统屈服的无奈命运。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以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及孙柔嘉之间的情爱纠葛为发展线索。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及家庭等这些日常中的生活琐事,呈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再现了人类冲入围城时满怀美好的理想和逃出围城时身心疲惫的全过程。然而,如果此时把该书看作是一部揭示现代人的恋爱困境和婚姻悲剧的小说,那我们就低看了这部作品,也低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领悟作品中那种洞察人性弱点和无爱婚姻的悲凉意绪。揭示出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想要突破传统束缚的生存状态和又不得不向传统屈服的无奈命运。  相似文献   

13.
广告画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广告画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反映社会文化的最佳窗口。自《申报》广告画出现以后,女性形象就频繁地出现在化妆品广告中,从"吉布森女孩"、东方古典女性、新女性、家庭女性,至裸露女性以及女明星等众多美女形象都曾出现过。通过考察化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变迁,不仅可以探索化妆品在近代中国的销售过程,亦可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探究女性美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话语,在新中国成立到198O年近三十年间却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是《围城》的题材、风格以及欣赏趣味与时代大背景相游离,并且作者钱钟书在当时淡泊自守的个性也使作者及其《围城》让人们逐渐淡忘。进入80年代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作品本身及作者个人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围城》再次走进读者的视野,在20世纪8O年代出现了一股持续的“《围城》热”。  相似文献   

15.
《伤逝》和《围城》中都有对知识女性的描写。她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她们虽然已开始个性觉醒,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但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仍可看出封建思想的残留。本文将把《伤逝》中的子君与《围城》中的主要人物孙柔嘉进行对比,分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西方文化碰撞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知识女性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椭圆画像》,通过运用叙述的方法和对女性形象的剖析,采用"嵌入式"的结构,使作品更加新奇、引人入胜。该短篇小说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叙述了当时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的存在是全然缺席的,没有发言的权利,女性一直处于最边缘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椭圆画像》的道德、情感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的解读,着重分析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形成这些女性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解析爱伦坡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描述的两位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底层阶级的代表,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二等公民"。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矛盾等复杂关系的影响,当时的女性群体属于不被关注和认知的。文章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小岛》中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来揭示在当时多元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处在底层的女性群体敢于颠覆传统社会形象、主动选择塑造全新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樋口一叶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们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比较了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樋口一叶《十三夜》中的阿关两个人物形象,认为两位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人都对女性解放之路进行了深入且理性的思考,并通过文学作品给予当时的女性以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付高  邹菊云 《教师》2013,(9):122-124
《纹身》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处女作,1910年11月发表于第二次《新思潮》。迄今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对《纹身》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一般认为其女主人公是"妖妇""恶妇"的化身,而且先行研究多侧重对作品的解读。本文通过重新解读《纹身》,联系谷崎的个人经历,并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的传统女性观,揭示了作品体现的"反俗"女性观:女美则强;女强男弱,并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期待:女性应克服一切(包括人类的本能),勇于追求美,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曹亭 《文教资料》2011,(1):18-2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围城》进行文本细读,从经济来源、家庭地位、精神世界三方面分析《围城》中的女性婚后的世界.以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