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非礼貌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策略中的一种,在日常生活、戏剧话语中常见。Culpeper和Bousfield以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不礼貌原则、回应框架以及相应的非礼貌策略。以《甄嬛传》中的女性人物对话为语料,使用非礼貌策略详细解析剧中人物通过怎样的话语策略触发、传递非礼貌言语行为,阐释非礼貌言语行为在戏剧话语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黄薇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21-122
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礼貌言语行为的相对概念提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都对礼貌言语赋予了详细阐述,但却很少关注不礼貌言语的研究。本次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构架,通过对亲密家人、朋友间不礼貌言语的分析,旨在说明那些看似不礼貌言语行为具有表达交际意愿,化解冲突矛盾,加强彼此理解,增进感情交流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徐默凡 《中文自修》2005,(11):17-17
礼貌 “讲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礼貌’维护了交际者的自尊,保持了交际关系的融洽,”朱老师娓娓道采,“在言语行为中,礼貌分为两种,一种是礼貌的行为目的,一种是礼貌行为的方式。像祝贺、道谢、恭喜等言语行为,是对说话人有利的,行为目的和行为方式都是礼貌的。像请求、警告、命令等言语行为,为的是让听话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行为目的是不礼貌的,但是行为方式可以讲礼貌。采取礼貌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不礼貌的行为目的。批评也是如此,如果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礼貌的批评才是最高级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对于(不)礼貌言语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即对孤立的(不)礼貌言语进行单独分析,而人们将不礼貌言语转换为礼貌言语的过程是动态的,其中涉及说话者在言语互动过程中的感知与构建。作者从海伦斯宾赛欧地(Helen SpencerOatey)的和谐管理模式这一动态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说话者如何基于言语互动中的交际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期待的动态评价构建礼貌言语的过程,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不礼貌言语的形式进行转换,得到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对于深入了解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中对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的研究不乏少数,但对"不礼貌"却寥寥无几。本文以中外选秀节目中评委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解读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选秀节目中是如何通过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各因素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静默语作为非言语交流手段中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一种不礼貌的交际行为。然而,随着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开展,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手段成为人们在这一特殊交际环境中并用的交流方式。但把静默语作为一种礼貌的交际方式却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从分析礼貌与静默语的关系为切入点,具体讨论静默语作为礼貌策略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其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文化依附性,进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驰 《英语广场》2024,(3):46-49
虚假礼貌话语是介于礼貌和不礼貌之间的一种言语行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交际中也出现了虚假礼貌话语现象。本文基于Leech的礼貌原则,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中的热点评论中筛选出虚假礼貌话语,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网络交际中的虚假礼貌话语进行类别研究,将其分为相对礼貌和相对不礼貌大类别下的四种语用类别,从而分析网络虚假礼貌话语对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言语打断行为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经研究发现,言语打断行为并不总是不礼貌的。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下,根据言语打断的原因和打断的方式,言语打断行为分为可积极性言语打断和消极性言语打断。  相似文献   

9.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由于对异文化不了解,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合乎礼貌原则的言语行为可能会被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视为不礼貌,造成交际的困难。这种交际的失败是十分悲哀的。诚如托马斯(Thomas)所指出的那样: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出现发音或结构错误都是表层的错误,可以被谅解,最多被认为说不好(speaking badly),但一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言语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非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很多与会话运作有关的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原则、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1.
礼貌现象一直是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特定的表达法,没有固有的礼貌和不礼貌之分,言语行为的礼貌与否,会受到一定语境条件的制约。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对"礼貌"与"不礼貌"进行细致的界定,并力图从语境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礼貌得体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7,(21):56-57
尽管礼貌待人是一种社会礼仪规范,然而非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乃至戏剧话语中也很常见,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以Bousfield的非礼貌理论为研究框架,以近年来最火的一部宫廷剧《甄嬛传》为研究对象,以剧中人物台词为语料,来分析戏剧话语中非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礼貌与语境     
语境层级与礼貌之间有密切关系,语境不同,所要求的礼貌语言也不同;一个特定的表达法,没有固有的礼貌和不礼貌之分。言语行为的礼貌或不礼貌,归根结底是受一定的语境制约的。  相似文献   

14.
徐婧 《文教资料》2011,(14):45-47
拒绝言语行为作为日常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了语用学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礼貌补救策略为框架,主要探讨交际者在实施直接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时是如何体现出礼貌原则的,旨在验证在实施言语行为特别是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礼貌言语行为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言语交际时,要学会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情景中进行言语交际。在英语言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了解中英礼貌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成因。为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礼貌言语行为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礼貌准则,讲究文明礼貌的交际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真实不礼貌是指字面不礼貌与实际不礼貌效果相吻合的言语行为。真实不礼貌可以分为策略型真实不礼貌与非策略型真实不礼貌。该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语用学角度对真实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做了分析,并指出策略型真实不礼貌通常是说话者顺应交际动机而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而非策略型真实不礼貌往往是说话者顺应情感需求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徐本川 《海外英语》2013,(15):253-254
真实不礼貌是指字面不礼貌与实际不礼貌效果相吻合的言语行为。真实不礼貌可以分为策略型真实不礼貌与非策略型真实不礼貌。该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语用学角度对真实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做了分析,并指出策略型真实不礼貌通常是说话者顺应交际动机而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而非策略型真实不礼貌往往是说话者顺应情感需求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面子问题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自Brown Levinson提出礼貌理论以来,面子-礼貌研究的经典范式受到诸多追捧,但同时也饱受争议。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学者开始更多地将研究重心转向于不礼貌现象。基于礼貌理论的框架,Lachenich,Austin and Culpper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非礼貌论。本文意在从Browm 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和Spencer-Oatey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下的面子概念来探讨不礼貌言语行为中的面子问题,分析和对比在不同面子概念下,不礼貌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认识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非言语差异 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非言语交流系统,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除了具有一定共性外,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直视对方是美国人的礼貌行为,而不直视对方则是中国式的自谦式的礼貌行为。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非言语差异的印象,培养对非言语差异的意识。意识到非言语差异的存在仅仅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要使交际成功,还要对这些差异抱有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反讽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的角度探讨反讽问题。反讽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反讽原则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既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