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华丽 《考试周刊》2013,(42):20-21
高职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其幽默诙谐、随意性强、应用广泛的特性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高职学生高频率使用网络语言给高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高职语文教学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借助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规范意识,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热情。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语言也随之扑面而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语言规范化和传统的语言教学带来了冲击,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四种类型,在对网络语言的言简意赅、个性张扬、诙谐幽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3.
网络出现后,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到现在网络语言盛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初中学生显然也受到了影响,而学生在写作中也常会使用到网络语言,但学生没有一定指引的运用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网络语言存在虽给作文教学带来困境,但也同样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4.
辛静 《考试周刊》2010,(23):28-29
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为研究双语、语言接触和变异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本文以语言接触和变异理论为指导,对汉语网络语言中由于英汉语言接触引起的借词、语码转换/混用现象进行描述和归纳,对变异的成因进行认知的分析,以及探讨如何来看待汉语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和一般日常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网民常常使用简易汉字或语言替代符号(如数字、字母等),或采用譬喻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台湾网络域的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形态,它结合了注音文、合音字以及台湾腔普通话,另外选用了一些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表情符号、汉语借字等,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本文从形、音、义三个层面分析台湾网络域中的语言现象,发现这些有创意、有幽默感,和一般口语不同的网络语言,如果适当使用,会使得社会语言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透过网络语言可以看到汉语中异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窥探青少年这一网民主体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词汇特征,文章以英语为语料,对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它首先就网络语言给出定义,然后从词汇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形态特征,有通过传统的构词方式如缩写、派生、造词等,也有通过极富网络特色的方式,包括数字化用法和符号化用法;接着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语义特征;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它得出结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并简单地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下该如何规范网络语言提出了看法,以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促成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它对写作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老师、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合理利用互联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学生网上冲浪必然避免不了接触到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网络语言具有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广阔等特性,正是因为如此,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现有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张红 《学子》2014,(10):61
正当前,网络语言因其言简意赅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而思想活跃的中职学生对其则更为喜爱,凸显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自由、前卫的个性。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它能够年轻化整个社会群体,创造新的时代文化。一、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上特用的语言,它主要以网络生活为主体,而且在网聊、网络社区的键盘语言中被使用得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问世,网络语言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它逐渐成为区别于传统话语体系的新型语言体系,在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中,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载体。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了网络空间,开始频频在现实社会中亮相,学生的日常交流、日记、作文,甚至连社会的主流媒体,诸如新闻、报纸等也不难见到网络语言的身影。中学语文作为依靠传统语言体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一门学科,网络语言的流行化趋势必然给其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网络语言是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性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网络行话。从交流而言,语言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交流工具、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快速、直观、形象的交流效果,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使用大量的谐音、符号和字母等替代语言的交流形式。从形态而言,网络语言与报刊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视觉语言,但却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语言的常规、法度。一、网络语言和隐喻网络语言的历史很短,最早也只能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逐渐流行起来,并一步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空前的活力。网络语言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另一方面也对语文的教学产生着冲击。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进而揭示了网络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语文工作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因其所具有的幽默特点,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将其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在中职学生的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传统的文字表达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给语文的规范写作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困难。现在的中职学校语文写作教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合理应用于写作当中是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就网络语言对中职学生写作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Internet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进行交流,同时也产生了极富个性化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在聊天语言也可以作为合法的证据。因此,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的特征也将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Richard说":隐喻是无所不在的语言原则。"同样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尽管有些网络用语奇异独特,甚至诙谐难懂,但是它的临场创造性特点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值得研究的空间,本文将从隐喻的语义认知和语用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彬 《教育探索》2007,(7):121-122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网络语言正向我们扑面而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语言规范化和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新的语言现象,语文教育工作者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大惊小怪,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网络中,网民们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其中也包括英语的使用。随着现在网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英语使用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当前的网络语言中英语的使用现状上,可以看出网络英语具有简洁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另外,网络英语的出现也有着其固有的原因。本文就网络语言当中英语使用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并且分析了网络英语产生的原因和构词特点,希望能较好地了解网络英语,能有助于网络英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也小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流行于网络,而且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已经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语言习惯,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教学形成了冲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怎样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又应该如何化弊为利,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相互交流的又一个语言空间,创造着属于网络的独特的语言体系。网络语言的出现一度使传统语言学中的语音、语法、语汇规则无所适从,同时也冲击着青少年学生对于语言的传统的定势思维,喜好新奇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渐渐地顺从了网络新词语的渗透。在特殊场域中出现的这些特殊的语言有着怎样的特点?网络语言与青少年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民出现低龄化和普及化的特征,而网络语言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等城市普通中学的语境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接触程度较浅;在网络语境中使用网络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滥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建立传统语言规范是理解网络语言的基础。利用鲜活的网络语言语料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言网语,培养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挥语言思政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兴起和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一种逐渐被人们利用和接受的网络交际语言。网络语言以其鲜明的特点和功能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他的一大特点。在将网络语言与其传播环境相结合的同时,对这一虚拟世界里的语言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各个语言环境中进行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及目的性进行解剖分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首先是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其次是大众追求时尚的驱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