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1915-1984)今年诞辰110周年。他是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人民的良知"。《一个人的遭遇》(Судьбачеловека)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品突出了一个永恒的伦理道德主题:战争与人的命运。它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形象的思考和描写,蕴含着俄罗斯民族鲜明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倾向,具有文学特有的教诲目的。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原理分析这篇小说,以揭示其中深隐的三大主旨:(1)人的命运与战争伦理环境,阐释作品中人与战争伦理环境的关系;(2)人的命运与战后伦理选择,分析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АндрейСоколов)在遭受战争磨难后所做的伦理选择;(3)人的命运与伦理道德回归,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经历的悲惨遭遇以及在苦难中彰显的坚强与崇高精神,对人的命运和战争的悲剧做出道德评价,呼唤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是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表现了作者海明威对战争的幻灭与批判。但是,这种情感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蕴含在主人公亨利"硬汉"外表之下的,是海明威对理想自由世界的向往,这一点往往被诸多评论者所忽略。本文试图将《武器》与"单独媾和"、"准则英雄"的概念相结合,一方面论证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探索海明威试图超越战争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西南联大,文学突出的反映了文人莘莘学子八年岁月中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紧贴时代脉搏"做一些论述。西南联大文人既坚持文学的独立风格,"又不拒绝对生活现实的介入",紧贴时代脉搏,关注战争,关注现实生活,透出了反抗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战争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一般被置于"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叙述,并一度夸大了其中文学发展的种种不足,这都反映了我们对于"战争"本身的简单认识。要深入细致地梳理这些文学现象,就有必要适当跳出我们先前的完整统一的"民国(中国)文学史"视野,在更为复杂的文化逻辑中予以辨析。战争虽然摧毁了已有的文化出版业,但却藉由迁徙开拓出新的空间,文学精神也因战争的洗礼而获得新的品格;战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多重时空内涵,并开拓和深化了一系列文学固有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在第三个十年有了一份稳健与自信,中外文学有了平等对视、并驾齐驱的机会。总之,战争时期的文学生态丰富而复杂,它不是简化恰恰是加强了中国作家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文学在第三个十年进入中年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走向了真正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8-26
1932年的小说《空闲少佐》以现实事件为蓝本,是穆时英"忠实"的创作理念的呈现,反映了作家在特定的战时语境下,积极介入现实社会、反思文学和人生的关系的尝试;同时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大部分战争小说,《空闲少佐》不局囿于民族情绪,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手法和风格转变的试验之作。上海"一·二八"战争的日本军官被俘事件的历史考证及文学文本分析能加深我们对穆时英文学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动侵略扩张战争,日本文学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在"日本浪漫派"理论、"国民文学"论和"近代超克"说等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文学活动,出现了"大陆开拓文学"、"满洲文学"、"兵队文学"、"笔部队文学"和"皇民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文学。15年战争中的日本文学,全方位地服务于侵略"国策",日本文坛几乎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8.
"比兴"是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比兴"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就 "拟容取心"说深入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另一方面尝试对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引入文学视野的<比兴>篇之理论意义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之一是革命英雄形象画廊的形成,文学叙事由此走上把战争年代的生死问题典型化,把英雄的经验普遍化的历史过程.但是,它的审美规范又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战争文学题材的改写得以完成的,英雄形象"忠、仁、义"的人格指向被替换为忠于革命的现代内涵,因此对革命英雄单向性性格的重新解读,和与此相关的当代文学的定位问题,就会在今天的研究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母婴世界》2008,(11):128-128
9月23日上午,"2008妇幼健康大会"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洪天慧等出席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  相似文献   

11.
作为"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是嘲讽了现实社会的荒谬与混乱,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丑恶。本文将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来讨论作品中存在主义的体现以及小说中约塞连这个"小人物"作为人本能的求生欲和完成自我救赎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推荐理由·为了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小学数理化学科的教育,杰罗姆·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他为这个大会讨论作了总结报告——《教育过程》。布鲁纳在报告中阐明了美国未来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尤其从学习理论研究角度讨论如何推进教育改革,这一观点是对传统"认知主义"教育思想的挑战,对今天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归国的留学日本以及欧美的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在文学上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学界对此早有认识。本文拟从出现在这两个留学生群体中几个有趣的文学现象以及学界对二者文学面貌的比较入手,进而探究二者在文学表现上存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青岛新闻网讯,"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颁奖典礼"近日在青岛举行。大赛由《散文选刊》主办,自2011年1月征稿起,得到了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收到海内外的应征稿件2万余篇,按照"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四类严格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230余篇。会议期间,《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作家报》等文学报刊代表应邀莅临大会,并举办了文学报刊编辑与作者见面会暨文学讲座活动。中国文  相似文献   

15.
自有文学以来,战争就和爱情、死亡等一起构成了文学永恒的表现主题,不同时代、民族的战争文学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反映了作家及特定时代的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发轫时期的神话就已有了反映战争的篇章,《黄帝擒蚩尤》即其一例。到了《诗经》,更有明显的反映,你看:“有伯兮蝎兮,帮之桀兮。伯也执,为王前驱”①的自豪,也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②的哀怨,更有“我东曰归,  相似文献   

16.
王晶红 《华章》2007,(8):8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一直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和积极向上的主题而著称.本文通过对其<永别了,武器>的分析来阐释人类厌恶战争并最终走出战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拜伦·皮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60分"节目主持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由于杰出的报道互作而荣获美国国家艾美奖;在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成绩斐然而赢得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进入了相对沉寂的十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涌现出诸如“战争文学”“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等文学流派。这其中,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运用无序的叙事和荒诞的人物情节设计揭示生活本质的特点毫无疑问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文学发展的产物,阿尔比剧作中黑色幽默元素的出现就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强调了"人和"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人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义","义"在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中如影随形、不可或缺.本文抽取了小说中诸多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究《三国演义》文学呈现"义"对战争性质及结局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通过去书店、图书馆、上网等方法搜集有关战争的不同资料,我们会对人类有史以来战争之多感到惊异,为战争给我们人类带来破坏之大,灾难之多而叹息,也有因统治者为满足一己之欲发动战争而扼腕。总之,对战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就可以一吐为快。我们可以写一篇评论,就自己了解的一次战役或发生的一幕惨剧谈自己对战争的想法;也可以向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信,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