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元时期蒙古统治者为了稳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不得不采用儒学和汉法。而在蒙古族政权统治下的汉族士子,为了保存和延续儒学及其自身生存之需,也不得不依附于权力。正是由于一些汉族土子依据儒家的权变思想,在蒙汉文化冲突中,找到了儒学与权力契合的桥梁,使宋代的理学在元朝实现了官学化。  相似文献   

2.
儒学对蒙古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清代蒙古族文人接触儒学典籍的三个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科举和社会交往。清代蒙译儒学典籍分为官刻本、民间抄本。诸多蒙译儒学典籍流传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蒙古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3.
元世祖至元末年,随着江南儒学小学的逐步建立,元代小学到大学的二级教育体制建立起来。小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也趋于定型和完善。在蒙古统治之下,江南儒学的大小学呈现出一些与中原王朝统治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全面贯彻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内蒙古喀喇沁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旗教育局设办了一大批蒙古族或蒙汉合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在发展民族教育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的做法是①专有一名蒙古族局长主...  相似文献   

5.
关于《格斯尔》中出现的“蒙古”一词却日勒扎布(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关键词:《格斯尔》蒙古众所周知,蒙古族伟大史诗《格斯尔传》中,居然很少提及蒙古人或蒙古地区。而《格斯尔》中有关蒙古的记述和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详细翻阅了作为整个蒙古《格斯尔》基...  相似文献   

6.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考察,儒学在沂蒙地区传播的概况为:在儒学的初创阶段,孔子及其部分弟子曾到该地区游学;至战国时期,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荀子长期在该地从政、著述与授徒;两汉时期,该地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儒学经师;自魏晋至明清时期,儒学一直成为该地区的主导思想;近代以来,沂蒙士人又把儒学的“入世”思想与赛扬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蒙古西征之前,中亚、中东经过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已经伊斯兰教化,在东欧地区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蒙古西征后在上述地区建立的四大汗国一开始即面临着伊斯兰教的文化环境,并先后走上伊斯兰教化的道路。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首先根源于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民族迅速同化于中亚、中东和东欧诸民族之中,同时也是蒙古贵族利用伊斯兰教巩固政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末藏传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其宗教神权思想成为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对蒙古史书的编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7世纪蒙古编年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黄教影响,因而这些蒙古史书都上有深厚的佛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以《元史》为主要史料,从两个方面对蒙古国接受儒学的过程进行了论考,即传统儒学对蒙古国的渗透过程和蒙古统治者自身对儒学的接受过程。认为异族间的战争是民族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媒介,蒙古贵族经略中原的过程就是其逐渐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在征战中汉、蒙两族中的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为这一文化交融作出的种种努力,客观地促进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其历史功绩应予重视。蒙古游牧贵族征服中原以后,必然地要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汉族农业封建文明,这是13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肇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汗国窝阔台可汗实施西征南进战略,迫使吐蕃归顺蒙古历时5年(1235~1240年)。由皇子阔端派遣多达纳波统军入藏,真正打开了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大门。因此,蒙藏民族历史关系的开端,应为窝阔台可汗时期的公元1240年。戊传佛教传入蒙古之肇端在于蒙古汗国贵由可汗时期的公元1247年。阔端与萨班凉州会晤颁布了《萨迦·班哲达致蕃人书》为重要标志,确立了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统治地位,同时承认了萨迦派教主主持吐蕃地方政权和佛教的领导地位,允许在凉州或蒙古西部地区弘扬佛教,进而在蒙古与西藏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关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衡以理学为基础,遇变而通地形成了“用夏变夷”的民族史观,提出天下一家的民族平等思想,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保证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延续,促进了蒙汉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社会前期,杂剧成为戏曲走上繁荣之初的主要创作形式,北方的戏曲作家多结群创作,其中,山东作家群成为当时一个影响颇大的群体。山东作家群所作剧作,题材表现多样,部分存世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元蒙高压统治下,文人儒家传统“济世”人生理想从热望走向幻灭的痕迹;后期作品流露出道家“元待”的消极思想。元代山东作家群由儒而道的思想流变,不仅在元代具有典型性,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动态。  相似文献   

14.
四三会议是内蒙古自治运动中的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促成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四三会议及其决议所规定的在蒙区采取的各项措施的背后,贯穿着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蒙区进行政治整合的历史主题.内蒙古近代不统一的局面决定了政治整合的合法性.四三会议对蒙区的政治整合包括政权整合、军事整合、政党组织整合、政治思想整合和阶级关系整合.蒙区政治整合对内蒙古自治运动及后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6.
清代蒙古地方法规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是在继承北元时期诸法典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内容的基础上,对物权、债权债务、婚姻家庭和继承权等方面进行的更为详细的规定,成为蒙古封建扎萨克诺颜自主裁决的独特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圣地鸡足山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与儒、释、道伦理学说交融乳合的经典之作,其三维一体的宏构缀满诸多神奇光环。鸡足山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本途径是“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然缘何历史上不得与泰岱衡华之秀颉颃神州,未被纳入五大佛教名山之列?此为一大历史缺憾。溯本清源,还鸡足山一个历史本来面目,为前人之期,今人之愿,后人之本。  相似文献   

18.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