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朱湘是一位对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诗人。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对朱湘的研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年表、回忆录以及研究论文。《安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梁家林、潘延年两位同志合写的《诗人朱湘年表》,比较详尽地记载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梗概,对进一步研究朱湘有很大的帮助。朱湘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其中不少诗歌后来没有收入他的四个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投江  相似文献   

2.
<正> 胡适的新诗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六年,从收入《尝试集》第一编里的十五首诗来看,其基本特点是旧诗的格式框套着白话的语言,且充满着民歌的味道,是典型的“白话诗”。第二个时期是从《尝试集》第二编到一九二二年(仅以《回向》一诗为界),胡适的新诗创作摆脱了传统诗歌形式引力的束缚,走向了自由体诗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句式参差不齐,每首诗的诗节、诗行无一定规则,而且每一诗行里的字数的多少也不加限制,甚至可以在同一诗行里安排两个平行的诗句(如《一颗星儿》、《威权》等)。一九二三年以后,是胡适新诗创作的第三  相似文献   

3.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救赎人生,却以失败告终.以<夏天>、<草莽集>、<石门集>为路标,可以返回历史现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4.
采莲曲     
朱湘(1903-1933),字子源,安徽太湖人,新月派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是新诗运动的一名健将。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朱湘诗集》,长诗《猫浩》、《王娇》等,有诗选集《朱湘》。  相似文献   

5.
杜鹏程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保卫延安》,具有“英雄史诗”的称誉,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而他的散文创作,亦是继“五四”以来鲁迅所代表的坚持现实主义的现代散文史上的珍品,具有洁净璀璨的光彩,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杜鹏程的散文创作,共计有一百多万字,目前出有三个集子:《速写集》(作家出版社1960年9月版)、《杜鹏程散文特写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和《我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这三个集子共选入他全部散文创作字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散文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朱湘是我国现代诗坛上才华横溢、自视清高的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夏天》、《草莽诗》、《石门集》等。凄苦的身世、乖僻的性格、过人的才情、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使他的诗风倾向于“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新诗和旧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其中第十八首《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内容和主题以及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这首十四行诗,足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和语言魅力,欣赏到这首十四行诗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其中第十八首《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内容和主题以及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这首十四行诗,足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和语言魅力,欣赏到这首十四行诗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9.
一 “五四”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诗坛带来了继往开来的变化。它打破了旧的传统诗歌形式,挣脱文言的束缚,创作出现白话诗,“体现了借着外来的启悟而与旧影响的疏离。”西方的十四行诗便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传入我国。第一个把西方十四行诗介绍到我国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译过多首十四行诗,叫“商籁体”,并用汉语试作了十四行诗。他早在1921年5月写的《爱的风波》,就是他的十四行诗的处女作。这首诗后来收入《红烛》时改为《风波》,诗的形式比较整齐,每行大致都是十个单音字,四或五个音步,但内在节奏还不够明朗上口。然而它确实起了先河的作用。他自己说:“我作《爱的风波》,在想也用这种体式,但我的试验是个失败。恐怕一半因为我的力量不够,一半因为我诗里的意思较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曾经有一位被朱自清称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的诗人白采,几十年来几乎被人完全忘却。被忘却的原因多端,其中最主要一点,不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失败,而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成功。白采(1894—1926),原名童国华,字汉章,江西高安县人。1923年自采创作了一首长达六千言的叙事诗《羸疾者的爱》。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将它收入,并在《你我》集乙辑中立有专论《白采的诗》,对《羸疾者的爱》作了全面分析,并将它评定为“这一路”抒情诗的押阵之作。朱自清可谓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朱湘对十四行的探索是教训多于成绩,冯至的《十四行集》则代表了汉语十四行最重要的成果。朱、冯二人创作的失败与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十四行体适宜抒发一种冷却后的情感和表现静态的思想沉淀;其次,为表意的需要,十四行的韵式可作某些简化。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形式简化的态势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正试图创作出成熟汉语十四行。  相似文献   

14.
朱湘诗歌成熟期的代表作《草莽集》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的流派特征,而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在中国新诗从自由体诗向新格律诗转型道路上做出了许多独特的有价值的探索,尤其对新诗的形式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草莽集》中的诗音节和谐优美,形体圆熟美观,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朱湘的诗论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艺术上难免是幼稚的、粗糙的。“五四”时期,新诗的拓荒者们以他们的独创精神,创建了摆脱旧体诗词格律束缚的自由诗体。当时,新诗处于稚拙阶段。要使初创的新诗艺术上逐步完恶,需要继起者沿着拓荒者开出的道路继续探索前进。朱湘便是在新诗拓荒者开垦的诗苑里辛勤耕耘的诗人与诗论家。朱湘,1904年生于湖南阮陵县。“五四”时期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开始赞助新文学。1919年秋季入清华学校,1921年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并开始创作新诗。第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曾一度参加闻一多、徐志摩主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活动,但由于思想感情上与徐志摩不合,不久便退出“诗镌”活动。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先后在  相似文献   

16.
朱湘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诗派代表,在任教省立安徽大学期间还从事旧诗写作,今于《红叶》杂志1930年第5期新见一首。该诗在朱湘诸多新诗中可谓独树一帜,也是完整认识其诗作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文教资料》2001,(2):56-62
一、 星底梦 (诗集 )  署名 :歌青春194 5年 4月 上海诗歌丛刊社初版收诗 2 8首 ,外序诗一首。后附《诗与民歌》论文一篇。萧岱 (笔名穆逊 )、王楚良 (笔名祝无量 )作跋。写有《辑后小语》。 1986年 5月 湖南文艺出版社选取初版 2 8首诗中的 18首 ,列入《袖珍诗丛·新诗钩沉》十家之一 ,重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编选者周良沛写《集后》。二、 妇女与文学 (论文集 ) 署名 :丁英 写有《后记》。194 6年 2月 上海沪江书屋初版。三、 怎样收集民歌 署名 :丁英 写有《编后小记》。194 7年 5月 上海沪江书屋初版。附全国民歌书目 ,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诗人,但是从事过十四行诗创作的人却寥若晨星,其中就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虽然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只有二十七首,一个诗集(《十四行集》),但却是冯至先生诗歌创作“第三时期”的主要收获。在思想内容上,它摒弃了诗人早期诗歌抒写“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的低沉情调,表达了注视现实、修炼品行的心愿;在艺术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十四行诗这种西方古老的律诗形式,显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探讨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不仅对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诗人及其作品是必要的,对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和新诗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断章》一诗被收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全诗共两节、四行,仅35字,却成为卞之琳最富盛名的一首小诗,也是新诗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诗人曾云"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1]。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于一九二二年五月在清华学校毕业后,七月即到美国留学。先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美术,翌年暑假后,转学珂泉科罗拉多大学艺术系。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研读文学。这时他读了不少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和英国近代诗歌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并继续新诗创作。由于他在美国目睹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要用诗写出世间的不平。这时及回国之后,诗人写了不少新诗,这些新诗大部分收入专集中,但也有不少散见于各报刊的诗未收入。现搜集到佚诗二十四首,依据这些诗的写作年月及发表先后,作简要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