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这样回答了他: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说孔子的门人从来没有说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传述下来,他也没有听过他的前辈们告诉他这些事.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3.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4.
《侍坐》一、翻译(关注加线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一词多义1.以: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为国以礼以俟君子2.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何伤乎?异乎三者之撰摄乎大国之间3.如:如或知尔如其礼乐宗庙之事,如会同沛公起如厕4.方:且知方也方正之不容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方欲行方兴未艾5.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往…  相似文献   

5.
晏子逐高缭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zè)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bì)吾过,是以逐之也。  相似文献   

6.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7.
宋人郑樵在《通志》中说: 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有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顾彼亦岂欲为此诬罔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说无以畅其胸中也。  相似文献   

8.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和分类 1.“文化”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文化?古往今来,人们有过种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言论中就多次提到“文”。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及“文”的约有20余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于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  相似文献   

11.
(一)在古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之前来修饰限制中心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之”字,有的不加。例如:(○表定语、△表中心词)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相似文献   

12.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3.
<正>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中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著《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 Laire,1821—1867)为法国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他唯一的诗集是《恶之花》,还有两本散文集《巴黎的忧郁》和《人造的乐园》以及《美学珍品》、《浪漫派艺》两部美学和文艺评论著作。庄子与波德莱尔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时间上相隔两千年,但他们的著作都是幻想的产物。两人都写了骷髅,并幻想出一个骷髅世界。庄子《至乐篇》载:“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行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  相似文献   

14.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1)名篇名句一览表课内部分序句子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相似文献   

16.
我们来看“萍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这一段话王逸注云:“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按疑号、名也、称也。谓萍翳号称起雨、彼竟何能以兴之耶?清山阳丁晏(公元1794年至1875年)《楚辞天问笺》云:“《三辅皇画》:飞廉、鹿身、  相似文献   

17.
髑髅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4-14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髅(lóu),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  相似文献   

18.
智伯之亡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相似文献   

19.
古之俊贤,尤其中国之俊贤,颇好名垂青史。太史公纵有下笔万言之豪气,亦不免言及功名之事“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而宇宙万物终有消亡之日,名可传乎?利可济乎? 我以为人生不可因之而累。趁风华正茂之际,当为欲为之事,知未知之物,则毕生无悔。晓天下事以明目,通天下理以清心,此为宿愿; 然若失之爱于至亲,则为大憾。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下简称《讽谏》)一文,不少读者读如史传,似乎历史上的邹忌真是一位善于“讽谏”的贤臣,齐威王真是一位虚心“纳谏”的明君。其实,这完全是历史的误会。“讽谏”之事,子虚乌有,《讽谏》一文,出于“拟托”(缪文远《战国策考辨》)①。这一点,从下列三个方面可以概见。 首先,《讽谏》一文与先秦寓言如出一辙。 《吕氏春秋·达郁》载下面一则寓言: 列精子高听行于齐湣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会朝雨,祛步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