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2.
“五四”期间,郭沫若一度倾心泛神论,他那以泛神论为思想内核的诗作《女神》,表现出浓烈的反叛传统的色彩,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化运动。郭沫若的泛神论哲学一方面致力于正本清源,直探中国儒家化的本质,赞赏中国传统化精神;另一方面主张吸收西方科学化,表现为融合中西的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4.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5.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6.
《女神》以其狂飙突进式的“五四”时代精神而斐声文坛,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本文从美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女神》,分析了《女神》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直接体现是《女神》中那些具有“男性的粗暴”的诗.然而,当我们在论及这种“影响”的时候,要么过于宽泛,好象没有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也就没有《女神》现在的模样,要么过于偏狭,认为郭沫若主要在《草叶集》里找到了一种“喷火口”或“喷火的方式”.无论是宽泛还是偏狭,我觉得都没有准确的勾勒出郭沫若受惠特曼影响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人印象中,自由诗毫无诗意可言,郭沫若的诗似乎有些“空”,类似于一种“呼喊”,那么就请你读读《女神》吧。   《女神》 (1921年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功的诗歌作品。   “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女神》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女神》产生于“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作品所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彻底叛逆的精神,强烈追求的理想以及讴歌自我、讴歌…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邓小平),是中国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以《女神》为代表)和历史剧(以《屈原》为代表),但散文也写得漂亮。《山茶花》是他1925年写的《小品六章》中的一章,这篇小品散文,写得很优美,很有情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郭沫若《女神》中的太阳意象研究入手,从古典考据、人文环境、自然山水、家庭影响等各个方面,深刻揭示了郭沫若“恋楚情结”的遗传密码,即对楚文化与生俱来、融之血脉的感情取向,开拓了郭沫若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曾把《女神》集中的诗作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泰戈尔影响的崇尚简朴清淡的诗作;第二部分主要是惠特曼式的,此时正值五·四高潮,风格显得豪放,粗暴;第三部分便是歌德式的,他认为这时热情已消失,诗作变成了韵文的游戏。(见《创作十年》)这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很明显,在这三部分诗作中,最能代表郭沫若气质风格的,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是第二部分诗作,即在惠特曼影响之下创作的被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收有作者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年的主要诗作,出版于一九二○年九月。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收有作者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一年的主要诗作,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于这两部诗集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又都是用白话写成的,于是有的同志就以写作、出版年月的先后为主要依据,把《尝试集》当作“是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题名为《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29岁。“神”是人建立起来的崇拜对象。面对新时代的郭沫若正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青春的需要。虽然郭沫若已处于告别青春的年龄,而生命的青春和诗的青春仿佛刚刚开始。他以青春的血性感觉着“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梅花树下的醉歌》)他又以青春的真诚朗声宣布:“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9行诗中,竟出现了22个“崇拜”。郭沫若体认了“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的双重身份。破坏的是虚饰的偶像。同时…  相似文献   

18.
《女神》以其狂飙突进式的“五四”时代精神而斐声文坛,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本文从美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女神》,分析了《女神》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20.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的核心。郭沫若及其诗集《女神》体现了个性解放及“五四”时代精神,其中所表现的对生命强力意志的张扬,重估一切价值破坏与创造及其诗作中表现的迷狂与醉境都体现了尼采的这种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