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单位、文化的传递场所,还是课程开发机构,文化的生产场所。这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从学校结构上看,传统上学校以教学为定位,其各个机构指向的是“课”而非“课程”,因此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等机构主要是进行如何备课、教课、辅导、批改、考试等课程实施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机构则要进一步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机能的转换导致了这些机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2.
蔡定基 《教育导刊》2001,(13):17-18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课程显然是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李鹏程(1994))因此离开了对人价值的否定,不认识人自我生命的存在及其活动,就难以建立科学的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近五十年来,中学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是“中央一统的政府行为”,其特点,一是“中央集权”,二是纯粹的“政府行为”。中国教育部(2000)提出的突出问题有8个方面:一是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传承知识的倾向;二是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倾向;三是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文化学视角来认识课程问题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研究范式.学校课程的文化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设计,课程内容是对文化的选择和重组,课程实施是对文化的活化和传递,课程评价是对文化的反思和引领.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是多种文化价值抉择下的产物,隐性课程致力于将隐性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通过校园、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协调,将隐性知识的文化价值通过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载体传递给学生。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应以可实践性为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包容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并以选择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  相似文献   

5.
地理活动性课程与地理课外活动有本质差别.不能混为一谈。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是以国家法规形式列入学科课程的;而课外活动,尽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在培养特长生等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从教育目标来看.活动性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而课外活动是以少数特长学生和学科兴趣小组为对象,旨在发展学生特长的课余活动。从活动性质看.活动性课程中的课余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活动:而课外活动则是系统的技能训练。故开设地理活动性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它与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不矛盾的。活动性课程实施途径如下: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混同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针对当前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的混同问题,从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及课程间存在的相互包含关系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指出:课程开发主体相同与课程资源共有是导致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混同的原因;课程形态主要源自于课程选择具有开放性、课程操作侧重实践性、课程时空具有灵活性、课程评价重视学生参与的选修课与活动课,是导致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混同的原因;两种不同课程类型的相互包含关系也造成了它们在课程实施中的混同。  相似文献   

7.
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有四种: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和做出决定与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这四种途径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课程要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目前的课程向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必须能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中,要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王冰 《山东教育》2007,(1):38-39
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一种使命,即承载文化、传递文化。课程因文化传承的需要而兴起,其内容、形式来自文化,可以说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引用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的一句话就是:“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与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课程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是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而今,这一文化因素或多或少成了课程改革的阻隔。主要源自二者之间的张力过大,具体表现为:(1)文化过于保守且位势过大,妨碍着课改的顺利推进;(2)课改过于脱离当前的本土文化,失去了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课程评价的社会学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课程社会学研究,标志着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重心的转移。课程社会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课程系统内部探及了知识的选择、分配、传递与评价,指出课程是一种“法定知识”,是社会对其成员加以控制的中介。①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旨在评判课程的价值,对处于社会系统中和处于师生互动系统中的课程作出价值判断②。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课程评价的社会特性,探及其社会学意义,是课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来看,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依据教育学的标准.对人类文化予以加工、处理,使其由单纯的人类认识升华为具有内在教育机智的、教育学化了的课程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门课程实施的质量。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制定课程纲要时没有经过认真收集、筛选、整理和组织,仅凭自己狭隘的经验或个人意识来罗列和组织内容,略知皮毛,便仓促上阵,导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二是教师选择一些现成的课程,完全依赖于既定教材,倾其所有将一些或高深或粗浅的内容倒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相似文献   

12.
杭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湖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历史老师,怎样让西湖历史文化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一种有效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而真正把身边的西湖历史文化传递给这一群环湖而居的现代学生?笔者试从《历史与社会》课程和西湖历史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以及学生的活动成果等方面稍作阐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统与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统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文化传统往往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而课程则具有保存、传递、活化与选择、整理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功能。对我国目前课程建设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反思表明,如何处理好文化传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改革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抓四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三是勇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四是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要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三方面的转变:从只重视抽象思维转变为发展形象思维,并将两种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只重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传授知识为主又有探究式和自学式的教学模式;从单一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并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教育的实践总是围绕课程展开。文化是内化于人的一切活动,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层次价值观念。课程体现着教学的内在品质,文化则包含着“学而知之”的教育本质。课程文化从价值观的高度审视课程,对课程深层次结构进行着理性思考。研究者认为,文化与课程有着双重联系。一方面,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品性,为课程设定基本的逻辑规则,并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课程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递的重要渠道,为文化增殖、创新及育人标准的定位提供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启示(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2对我国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建议 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毕业生作为未来中学教师所需的较为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而设置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二是数学专业课程,也就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三是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学校会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材教法等课程.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一、网络课程及其特征课程既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也是受教育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相对于文本课程,“网络课程即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实施的、有计划的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经验传递活动。从静态的视角来看,它是可供网络学习的内容凭借;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它还包括传递这一内容的实…  相似文献   

18.
从内涵上来看,课程实施管理是有关部门或人员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全面落实课程实施任务而对其中的人、财、物等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控的活动,它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全息性和融合性等特性。从原则上来看,课程实施管理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有关课程文化的诸多理解对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具有启示作用。有人将课程文化视为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有人认为课程文化包含两部分,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一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有人从文化视角,认为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从课程角度,认为其包含课程目标文化、内容文化、实施文化与评价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而课程则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和文化传递的载体。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反思我国新课程改革——称之为课程文化。在课程改革实施中从行态学审视分类: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文化方面反思,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