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我们在学习《木兰诗》时学过一种“顶针续接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口技》中也有同样的句式。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句式值得我们关注呢?  相似文献   

2.
《三吏》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是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组诗。在解释上历来存在着争议。《石壕吏》诗第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老妇出门看”,有的本子作“出看门”。清代学者仇兆鳌、查慎行、浦起龙以至现代郭沫若等人,都从“老妇出看门”。他们的理由都一  相似文献   

3.
杜甫名诗《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一句,多年来,我国出版物(包括中学课本)对“未去”两字的注释归纳起来无怪乎三种:“没有改嫁”、“没有离去”和“没有回娘家”(以下简称三个“没有”)。三个“没有”虽然各有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暗示“儿媳在家”,可去服役。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妥的。“未”这里不作“没有”讲,而是作“不”讲。“未去”,就是“不能离去”。联系老妇特定的语言环境,“有孙母未去”一句的正确解释应当是“有个吃奶的孙子,孙子的母亲不能离家去服役”。众所周知,《石壕吏》全诗的叙事中心是“捉人”。就老妇一家来说,差吏所要捉的对象是谁呢?是“出门看”的老妇吗?显然不是;是“乳下孙”吗?显然也不是。那么,在“三男邺城戍”、“老翁逾墙走”的情况下,差吏所要捉的对象不就是“出入无完裙”的儿媳吗?既然肯定了儿媳是实际被捉对象,再来看看老妇的态度。通过“妇啼-何苦”的“致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有人认为应读平声,是因为这里“作看守、把守解”,并且说:“如读去声,则不可解”。这实际上是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人的作品。“看”读平声是“守护”的意思,读去声是“瞧、观察”等意思,这是现在一般的区别。在古诗  相似文献   

5.
那是发生在今年上海旅游节时候的一件事。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高高兴兴地出门,乘车到了海宁路,正准备换17路车到淮海路去。我觉得口干舌燥,便转身到不远的小超市去买瓶水。刚出超市,迎面碰见了两位老外。男的那位白白的头发、白白的胡子,猛地一看有点像圣诞老人。在他身边的是一位慈祥和蔼、满脸笑容的老妇人。我一闪身,从他们身边绕了过去。想不到“圣诞老人”叫住了我,对着我叽里咕噜说了一句外语。这下我傻眼了,不好意思转身就走,只好硬着头皮打了个招呼:“Hi!”想糊弄过去马上溜走。谁知,那老外又对我说了一句:“Excuseme.Howtogoto…  相似文献   

6.
从远处传来了一个熟悉的脚步声,原来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力老师。有句俗话说得好:出门看天色,进门看眼色。力老师眼睛里的“东西”可真不少!上次表扬马格江是鼓励的目光,批评王玮是相信  相似文献   

7.
读脸     
中国有个成语叫“颐指气使”,还有个成活叫“察颜观色”,都是说看脸色行事的意思。乡间还有“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俗语,说得更直截了当。这些都说明脸上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值得我们认真一读。我们不妨读读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些独具个性、独显魅力的脸,看看他们各自不同凡响的艺术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罗丹曾说过:“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读脸不能忽视。 《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  相似文献   

8.
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一句,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把它当作老妇之语,因而注释为:“我家里再没有别的人了。”现行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第四册仍然采用这种说法。我们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老妇人的诉苦之声,而是石壕吏的追问之辞。“室中更无人”的意思是:“你家里难道没有别的人了吗?”从诗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述了悍吏之凶与老妇之惨,以  相似文献   

9.
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向来众说不一,可归纳几点:(1)关于“却看”:一说是“且看”,“还看”,“再看”,一说是“但见”,“只见”。还有一说是“回头看”.  相似文献   

10.
现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人了《木兰诗》,课本对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句中“凉忙”一词未加注释,显然编者认为该词简单,不需解释。其实不然,“惊忙”在这里较为费解。  相似文献   

11.
漫画与幽默     
多此一举 军校举行演习,我们的小队应由直升飞机接应。可是,直升飞机久久不见踪影,我们便问附近捡柴枝的老妇。 领队怕老妇听不明白,便说:“早哇,老奶奶,你可曾见到一只发出声响的铁鸟在附近飞?” 老妇笑着说:“我只见过一架直升飞机,没见什么铁鸟。”  相似文献   

12.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能尺水兴波,是一种创 造技能。通过事件、情节的出人意料 的衔接,创造新奇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结果,给既定的语境生出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延续,也是一种创造。请看下面的一则短文: 明代画家唐伯虎作诗曾借助奇妙的延续,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我们不妨看看这段流传的佳话。唐伯虎对门有一家富翁,一日,富翁为其母亲过生日,请唐伯虎来绘画题诗,为其母祝寿。唐伯虎先画了一幅《蟠桃献寿》,然后拿起笔在画上题诗。诗的第一句是“这个老妇不是人”,顿使举座失色。可他接着写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们转怒为喜。…  相似文献   

14.
来不及的爱     
好友的母亲出门倒垃圾,一辆急驶的摩托车猛然撞击,就此倒地不起。这位伯母原本有心脏宿疾,家里随时准备着氧气筒。然而万万没有料到,她以这种方式离开。子女完全不能接受,哭着说:“妈妈一句交代都没就走了!”他们以为,妈妈即使心脏病发作,也总还有时间跟他们说说话,交代几句,怎  相似文献   

15.
张迎春 《现代语文》2010,(4):126-127
近年的学生作文兴起一种相互模仿的浮华文风,常在几百字的短文里,组合着堂堂皇皇的排比,堆砌着半生不熟的名言和典故。而难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式的情感自然流露,少有"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式的生活真实呈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抒真情、说真话,质朴为文。  相似文献   

16.
一天,我在看女儿的语言作业本,有一道题目是:给“我好朋友是的小丽”5个词组句。在作业本上赫然写着:“我的好朋友是小丽”。我问她是否还有其它的组法,她歪着头坚决地说:“没有啦!”我进一步引导说:“我们再动动脑筋,比如我们还可以这样组句:‘小丽的好朋友是我’,或者‘我是小丽的好朋友’,或者‘小丽是我的好朋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故事: 星期天,妈妈对正在津津有味看动画片的儿子说:“你去帮妈妈买瓶醋来!” 儿子往外走,妈妈想了想,又叫住他说:“千万要记好了,一定要买醋,不要买成酱油。我们家的酱油还很多呢?”儿子临出门,妈妈又嘱咐了一句:“一定要买醋,别买酱油,买错回来我会打你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土地狗     
这天吃完晚饭,我出门去玩儿,发现路灯周围聚集着许多“不明飞行物”。有几只“飞行物”掉了下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种我不认识的虫子。正巧,爷爷来了,他告诉我:“这种虫子在我们这里叫土地狗。”我知道有土地神仙,没想到竟然还有土地里的“狗”,而且,这土地狗一点也没有狗的模样啊。我好奇地盯着这奇怪的土地狗,只见它棕色  相似文献   

19.
在议论文中,文章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统领全篇的“纲”;语段中心句如果处于“本论”部分,则一般称为论证层次中的分论点,它是在中心论点统领下的“目”。分论点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从局部看,它是某一论证层次的论点;但从整体看,它只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在这种情况下,语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句的关系,正是“目”和“纲”的从属关系。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成语误用例析江苏摇王云鹏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辨析成语运用正误是中考相对稳定的试题,它尤其考查那些使用频率较高但易出错的成语。成语误用主要有曲解词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几种形式。一、曲解词义望文生义最易曲解成语,有些成语仅从表面理解往往与本义相差甚远。例1摇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2003年北京海淀卷)句中“深居简出”中“简出”被曲解为“简单出门”,而该词的真正意思是“很少出门”。曲解成语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