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鸦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它以其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在公共艺术中占据着一定的生存空间。涂鸦在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调出现,却边缘生存。本文通过分析涂鸦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揭示出涂鸦在城市空间中所具有的价值影响,指出涂鸦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背景、目的、意义的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研究的必要性,指出研究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能够为城市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能够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城市雕塑作为无言的艺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本文从文化依托、艺术思想及艺术表现方式、艺术素养、情景设计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设计理念,期望使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服务于现代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动画专业中的艺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探访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自己的应用实际和理论知识对目前台湾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动画专业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当前的情况,就推动我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艺术并非某种风格、某种具体形式的艺术,也不是艺术和空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二者价值之和,因此,公共艺术具有增值性,这一方面指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符号的自身价值,又与一定的公共空间相结合,增加了艺术品的能指和所指,还凝练、提升和强化了空间的场所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艺术符号和场所精神导向的一种形而上的区域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精神,即公共艺术的价值是从符号、空间,导向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公共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之公共性内涵的反思,指出当下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既存在公共性与功能性的矛盾问题,又面临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难题。研究认为,这两大问题均可通过“可供性”理论予以消解,首先,“可供性”思路指导下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通过营建具备公开性、异质性和共同性等3大公共性核心价值的场所,使得空间的公共性与功能性不再相互抵牾; 其次,通过利用“可供性”的纵深层级划分,将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转变为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既保证了市民基本休闲健身需要,又有助于探索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空间,进而消解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瓶颈。研究根据可供性的四层级特征,提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设计理念:①空间的体育可供性分析;②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调研;③建成空间的更新与再设计。  相似文献   

7.
笔者就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命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结论:在公共艺术环境下的学生对城市空间和视觉文化有更强的感知力和观察力,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与公共艺术时常接触,也得益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作用。艺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提供艺术欣赏的必要技能。缺乏技能的观众无法看到艺术的真正涵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公众视觉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近年来,广场舞扰民事件频发,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为寻求合理的治理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视角,深入广场舞扰民的背后,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供需与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表面来看,广场舞扰民事件是广场舞参与主体与城市区民之间的权利冲突;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需矛盾与治理缺失。要解决广场舞扰民这一难题,在后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与城市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社区体育健身需求,合理规划社区体育公共空间,加大和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供给;同时,加强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协同治理,合理引导城市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为广场舞扰民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人们把建筑当做空间的概念,并逐渐发展和扩大为环境观念,时代要求人们从宏观上把建筑、街区、城市的设计与环境设计联系起来。出于这种目的,本文从建筑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信息环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文环境美的构成机理及其美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文环境美学建设的内容包括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美学问题 ;城市空间环境美的创造问题 ;城市社会生活美化问题 ;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教育问题。其美育功能具体体现在 :丰富感官剌激 ,发挥城市人文环境的赏心悦目的作用 ;通过形式美的感受 ,发挥城市人文环境美对活动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社会目的性的把握 ,发挥城市人文环境美对审美观的培养作用 ;通过审美理想的确立 ,发挥城市人文环境美对精神境界的升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拓展了城市的功能空间,增强城市品牌凝聚力;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融合,增强城市品牌亲和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标识;扩大城市文化空间,促进城市品牌认同;优化经济空间,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推动城市政府现代化,实现城市品牌沟通。  相似文献   

12.
将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划分为功能性特征与心理性特征两个维度,共15个指标;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共12个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公共空间感知和地方感感知的内在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变迁后的古城公共空间功能性特征对居民地方依赖感的作用最显著,说明居民更看重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带来的实际功能性变化。冀据此结果,为其他同类型古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的研究中,围绕经济、文化、体育诸角度的奥运会研究都未将城市本身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认为,在后奥运时期,城市本身特别是城市社会空间应该逐步成为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主要论题,北京应该取代奥运成为研究的主体,从城市本身出发,以全球化、国家治理和市民社会空间的优化多个层面的出发来思考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形塑的历史效应,从深层次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价值,扩大城市公共物品的阶层交流与共享,促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建设和谐的重要目标,从此种意义上讲,公共空间与社会空间必将成为后奥运时期的北京城市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城市雕塑的创意、文化、布局与环境的空间协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公共休闲运动空间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休闲资源,是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感受休闲生活的主要场所,被市民视为“都市客厅”。以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1000余名参与公共休闲运动空间体验的普通市民和场所管理者进行调研,目的是通过市民休闲满意度,了解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导向;(2)不同受众群体在运动场所、运动项目类型和运动目的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3)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性服务有待改进;(4)不同城区居民参与休闲运动的综合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性;(5)区域间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地方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祭祀空间的布局占据了地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地方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布局形成了一般范式,并对明清地方城市的建设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们注重公共与私密空间的同时,现代城市住宅传统"家"概念日益缺失。体验性过渡空间作为我们自身文化的当代性解读,不再是"空白、多余的",其模糊及含混性链接了传统场所感与今天城市生活。它所主导的空间建构,必然能创造出回归传统"家"概念的城市住宅,以满足今天的我们对"家"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城市休闲健身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休闲运动健身的场所,城市休闲健身空间元素是解决运动健康促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方式改变居民对健康需求为基础,探讨城市休闲健身空间建设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构建城市化进程中休闲健身空间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雕塑中的色彩特点,即现代雕塑的色彩大量借鉴了平面绘画、环境艺术、光电艺术、场景艺术的色彩特点,是一种新的融合的色彩语言.  相似文献   

20.
高效可持续利用乡村资源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课题.乡村公共空间是集中体现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状况的宝贵资源,合理的景观营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当前,村民可达性强的典型乡村公共空间已基本得到关注、发展和利用,而一些特殊公共空间虽然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却鲜少得到关注.以龙岩市永定区龙门寺前的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为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典型的公共空间景观,它在环境、功能和营造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色.在营造时,应从满足村民的需求出发,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周边的寺庙等资源形成良性互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