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的作者现署名为吴承恩是可以提出疑问的,笔者认为:应是一位久居泰安的人.<西游记>写的是成佛归空的故事,而关注的却是以入世为出世的人生小说,作者以魔生-魔灭,写人的修心之道.同时,它借西天取经之事,不仅是救世的事业,也是悟空、唐僧等"五众"自救的机会与过程.  相似文献   

2.
"三极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应用于批评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理论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尝试以"立体式三极建构"将《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人物关系结构予以分析,并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人物结构框架,可将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历来研究文献较多。相较唐僧、孙悟空及八戒等个性鲜明的形象,沙僧一直作为默默无闻的人物而存在,因此关于其文学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沙僧形象的溯源、沙僧形象以及文学界关于沙僧形象的论争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娜 《阅读》2012,(11):4-9
一部《西游记》,流传数百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部小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文字、戏曲,而是以动画片、电影、连续剧等方式亮相荧屏。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它被翻拍、改编无数次。从大陆、香港,甚至到日本、韩国,只要唐僧师徒这四个经典形象出现在荧屏前,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礼遇,相信当年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吴承恩是怎么也想象不到的。那么,你能找出个中缘由吗?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7.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的原型故事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上溯到奈良时代玄奘三藏故事的传播。从奈良时代到镰仓、室町时代,日本僧人在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宗教时,将唐宋期间的玄奘取经故事作为佛教典籍传入日本,并被日本的宗教、文学、绘画等吸收,出现了将玄奘神化的倾向。该时期在日本衍生的玄奘故事大多宗教色彩浓郁,并没有像宋元时期的中国那样发展成独立的文学作品。该文通过调查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以及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玄奘取经故事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关于人类国家的笔墨主要集中在南赡部洲唐国和佛祖所在的西牛贺洲。这两洲的国家在作品中的真实形象与佛祖“抑南扬西”的说法矛盾,且唐与西牛贺洲诸国在书中的描写十分相近,这反映了《西游记》作为一本以佛教故事为主要架构的小说所受到的佛教的影响,又受到传统“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作品写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阅读》2005,(6)
欢乐的六一已渐渐远去,悠长的暑假正悄悄走近。叮当姐姐预祝各位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记》是一部为大家所熟悉,比《哈利·波特》更神奇的书。阅读这本书,走进作家吴承恩描绘的如幻如梦的仙境,你将跟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踏上十万八千里漫漫路途,亲历九九八十一重重磨难,降妖除魔,取得真经。徜徉名著的无穷魅力,你一定会收获无穷的快乐和回味!  相似文献   

11.
诙谐有趣是人们对《西游记》众口一致的评价,也是《西游记》诞生四百年来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文本的诙谐有趣,分别体现在性格塑造、内部矛盾冲突、市井生活描写和以俗为美的趣尚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在57回和58回中写了“假悟空”的故事。这个“假悟空”的故事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特别重视,而是与一般妖精故事等量齐观。笔者以为,如此则没有领会这个“假悟空”故事的真正底蕴。 这个“假悟空”和西天路上所有的妖精有一明显的不同。西天路上其它妖精或要吃唐僧肉、或要逼唐僧婚配、或制造麻烦、或不行  相似文献   

13.
《后西游记》兼具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文学特性,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其自身价值所蕴含的特质与弊端一直被学界所忽略。本文以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体系的双重要素,逻辑价值对实在价值的影响,及其价值缺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搜集《西游记》中助词“将”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助词“将”的性质的界定、助词“将”所出现的各种结构类型及与明代之前出现的助词“将”的使用情况的比较等方面的描述说明,发现了《西游记》中助词“将”在明代所出现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主题的探讨众说纷纭,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却并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地说服读者。笔者以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人的成长这一永恒母题,小说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真实再现了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的种种困苦磨难,主要是以唐僧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为他设置的各种成长考验和对他施行的强制性规范化教育。对于成人世界,孙悟空经历了由反抗到被迫接受,再到自觉认同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不一致。其焦点集中在对《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之处的认识和评价。我们认为《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之处,是作者运用现代美学范畴中“怪诞”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在历史小说中出现古今重叠的人或事。这种漫画般的夸张、变形,甚至有些幻想化了古代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某种畸形、混乱和荒唐,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物的本质特征,因而它是可以体现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17.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将其视角进一步打开,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莫言创作的小说《普通话》,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小说《普通话》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中国式”的印记,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8.
任存金 《阅读》2013,(1):68-71
小朋友们,寒假就要开始了,让我们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走进“西游记”的奇幻之旅吧!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首先以故事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起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的东西是基础,物质体系的运动形成种种联系,是生命产生的条件,生命是自然的产物。意识随生命的产生而产生。其次是特别强调了意识的作用、主体意识、心性推动事物发展。物质与意识的体系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全部。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游记》的故事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和思想,其禀赋的哲学精神是一部鼓励人民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而又全是作家个人规划、个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与此前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演出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以历史故事、农民起义、神魔争斗为内容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不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