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拟人"大家都知道,就是一种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拟物"虽然没有"拟人"那么"走红",但大家也知道它是一种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的方法。我们之所以要用拟人手法,是为了把物写得更生动:同理,我们之所以用拟物手法,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把人写得更鲜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钟     
《小学生》2013,(1):24
拟人老师阅卷,看到一题:把下面句子改为拟人句。句子是:"小鸟在树上叫。"大多数同学都很常规地写成:"小鸟在树上唱歌。"忽见一句——小鸟在树上叫:"我是人啊!我是人啊!"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匆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老师们在教学时有争议:有的说是两种,有的说是三种,笔者认为是三种,即拟人 比喻 夸张。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教拟人句     
我教拟人句○邹水根(新干县麦斜乡中心小学)一、判别拟人句拟人句学生很容易误为比喻句。我首先举例将比喻句与拟人句对比着讲,指出容易混淆的地方,讲清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要求学生:面对一个句子,先要通读几遍,不放过句中的每个词,关键看是否有把物当人来写的词...  相似文献   

5.
一袋甘蔗     
正那天的语文课,当我把"怎样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讲得十分尽兴时,我的目光瞥到了第七组最后一个同学身上。只见他两腮鼓鼓的,嘴唇轻微地一进一出,可以断定他在吃东西。唉,这个小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不动声色地朝他走去,快要到他身旁时,我连忙布置学生自由朗读练习册上的句子,要求边读边判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拟人句。趁朗读声起,我弯下腰轻轻地对他说:"能把你吃的东西拿出来吗?"他脸红了,从抽屉里提出了一袋切成了小圆饼状的甘蔗。我又微笑着说:"能送给我吗?"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6.
拟人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训练专门设计了拟人修辞的练习。我认为拟人句改写有两个要点:一、拟人句无非是将植物、动物的形象赋予人的思想和行动,这个赋予需要一个转换的“点”。比如“青蛙从洞里爬出来”这句话,“爬”字本是动物行为,要找准这个“点”将它换成人的行为和思想。二、给这个转换点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时,发挥想象非常重要,这是避免转换的拟人句落入俗套的关键。再用上述“青蛙从洞里爬出来”这句话为例,如果只是将“爬”简单地转换成“走”或“跑”,虽然这也是拟人,但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上期我们说到了拟物,这期让我们来聊聊拟人吧。所谓拟人,和拟物恰好相反,是选用写人的词句描述物品、景物。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充满活力,就得学用这一招!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条小河》描绘了小河奔流入海途中所见的烂漫春光。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表达 ,形象生动且富有童趣。教学时 ,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的精妙 ,抓住拟人句的特征 ,学写拟人句 ,不仅符合儿童富于想像的思维特点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促进儿童的知识迁移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剖析范例 ,揭示特征1.质疑问难 :课文第一节中“晴朗的天空给我穿上了一件明净的蓝衣服。我跑过田野 ,看见绿油油的麦苗 ,金灿灿的迎春花 ,我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这两个拟人句内涵很深 ,是全文理解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草药芳名     
我是极其愿意多认识些花花草草的。然而,自然的野性有时拒人于千里之外,比如说草丛中的蛇、田埂上的茅草毒,都是我所害怕的。于是,只能拿着几张草药单子去拟人拟物地遐想一回。山茱萸,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然而,"茱"与"朱"同音,脑海中总浮现着绿而嫩的叶  相似文献   

10.
英语属于主语突出的语言,由于英语思维强调客观,注重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在英语中无灵主语句得到广泛使用。本文从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无灵名词 有灵动词构成的无灵主语句所具有的强烈拟人或拟物色彩;探讨了名词化的无灵主语句严谨的结构形式,和无灵被动句客观公正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大火的贺岁片《让子弹飞》里,刚刚上任的"县长"张牧之有一句台词现在成为流行语:"我要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这句台词之所以成为流行语,是国人的感受、关注、期待叠加的结果。在今天的中国,公平之所以成为谈  相似文献   

12.
拟人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拟人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拟人的特殊构造手段进行分析后发现,拟人机制在于激活一些本属于人的品质、行为、情感等特征,以突显被拟物的某些特点或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汉语的特点,用语言实例对英语中"无灵名词+有灵动词"的拟人句英译汉中的物称与人称主语的转换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四种转换模式,为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提供实践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于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在教学时有争议,有人说是两种,有人说是三种。我们认为是三种,即拟人、比喻、夸张。下面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小笑话     
胡石柱 《小读者》2013,(7):24-24
拟人句 本人小学老师,期末改卷时会遇到各种有趣的答案。某年级一试题:把下面句子改为拟人句。句子是“小鸟在树上叫”,大多数同学都很常规地改成“小鸟在树上唱歌”。忽见一句——小鸟在树上叫:“我是人啊!我是人啊!”  相似文献   

16.
(一)比拟及其种类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1 拟人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有两个基本类型:(1)把事物当作人描述可以用说明人的动词来写物,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相似文献   

17.
其一,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照理说,这句古诗,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但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诗时,有学生却提出了“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不往西北飞”的问题。虽然我借用了30年代我国古典文学大师陆侃如先生的一则掌故,用“西北有高楼”回答了学生。但这件事却使我联想到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类问题,这不正是一种逆向思维吗?事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     
正我喜欢唱歌,应该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爱看沪剧,遇到高兴事,常常会哼上几句,如《阿必大回娘家》里的经典台词——"必大,必大,侬只系货色",是母亲常常哼念的;《鸡毛飞上天》里的"从前有个小姑娘"是母亲常常哼唱的……常听母亲念,常听母亲唱,我竟也慢慢地会哼那么几句、几段。后来,我家有了台小录音机。母亲特意买了几盒沪剧的卡带,于是,听沪剧便成了我们一家的闲暇消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集装箱装箱问题,利用最大穴度优先原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拟物拟人算法,使放入集装箱中的长方体尽可能紧凑的排列,从而提高集装箱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冬来,我就读冬诗。从冬天的第一声笛鸣化亮天空,一直读到冰雪消融。冬天走了,冬诗还没走,它留在了我幼年、中年的脑海里。我读"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还读"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摇头晃脑的我,斜坐在小马扎上,读几句就往屋外撇几眼,我是在找诗里的梅花和寒色。幼年的我想象着古诗就是一棵棵树,可以长在头脑里,还可以走出来,长在庭院里,站在高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