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澳门的政权交接,澳门在离散400多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举世瞩目。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家新闻媒体、3500多名记者云集澳门,报道在这块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堪称一场划时代的“新闻大战”。 作为新华社澳门回归前方报道团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亲身参与了这场激烈的新闻竞争。现不揣浅陋,将在澳门回归期间写下的几篇手记献与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2.
胡小武 《新闻天地》2002,(10):23-24
一个国家的国内外政策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这是国家政治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原则。一向标榜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美国,自"9.11"事件爆发后的微妙变化,完全证实了这一原则。还有北约轰炸南联盟时的新闻事件也同样说明了这个原则的适用性。国家作为保障国家利益、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新闻传播体现了国家、民族一体化的宣传话语和媒介空间;而一体化的国家、民族也构成了一种社会与政治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通过语言表述、报道对象的数量、评论、话语组接等方式达成。值得注意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党政宣传强调了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同时,新闻表述多次出现人民、公民等指称,既体现了基于中华血缘的国家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可。与汶川地震的互文式表述以及上海世博等的语境衔接不仅在时间上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脉,也在空间层面构筑了国家民族的全球坐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认同政治发展的影响下,认同研究从政治学、文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扩展到新闻传播学,媒介与认同(尤其是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日渐繁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对认同及其相关几个概念的使用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之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闻传播学,也存在于认同研究所涉及的其他学科之中。所  相似文献   

5.
金玉萍 《新闻传播》2009,(6):101-102
本文认为央视春晚是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方式。2009年春晚的国家认同建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歌颂.对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的展现,以及在节目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平衡艺术。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4)
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心理机制,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流行为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考。南海仲裁案等群体威胁性事件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传播了民族主义情感、强化了内群体偏好,有利于网络使用者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利用"蚁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软件,以"南海仲裁案"为例,通过分析互联网上500逾万条舆情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从而获取到该事件的传播模式、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主要观点以及关注人群等结果,对互联网媒介是否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抖音的异军突起吸引了传媒业的目光,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抖音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抖音号成功进行了新尝试,开辟了构建国家认同的新途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抖音号《央视新闻》在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发布的67条国庆相关议题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结合内容分析结果,发现短视频传播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薛颖 《新闻爱好者》2011,(11):44-45
近年来,在认同政治发展的影响下,认同研究从政治学、文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扩展到新闻传播学,媒介与认同(尤其是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日渐繁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对认同及其相关几个概念的使用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之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闻传播学,也存在于认同研究所涉及的其他学科之中。  相似文献   

9.
胡延宁 《军事记者》2003,(11):40-40
★写消息,大都要涉及到背景。背景在消息写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常常能起到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受众明白和弄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到:“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背…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下的澳门认同与电子媒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传媒,澳门传媒的发展受到诸如地域、语言、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和殖民史的多重作用下,回归后的澳门展现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形态,即澳门认同,在媒体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媒体影响。澳门认同与媒体塑造之间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建立稳定的澳门认同环境有利于媒体的传播,同时也是保全澳门整体文化环境的有效方式。建立一个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对促进澳门认同构建和大众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澳门回归,可谓本世纪末最重要和最具想象空间 的新闻事件。12月20日凌晨刚过,全国各大报纸无一例外地将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各自的版面上。 重大新闻事件历来是传媒聚焦的对象,尤其像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传媒而言,更是极其敏感而又极具吸引力,可谓测试媒体“体能”和“创造力”的“测试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澳门回归”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其报道风格必然会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从而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分析样本。故而本文选择北京、上海、广州…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8):56-60
在媒介化和全球化双重背景的驱动下,当前国家形象的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泛化、折射传播异化、定势选择固化等瓶颈问题。社会公共事件则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困境提供了广泛的对象群体和话语契机,而媒介报道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信息场域逐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换,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更需借力于微传播力系统。从整合力、推广力、执行力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建构,逐渐凝聚社会共识,弥合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时政新闻,这一新闻报道领域的敏感区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革。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广播时政新闻报道42年的老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时政新闻,简言之,就是正在或刚刚发生的重要的政治和外事事件,通俗说,亦即对重要会议以及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国内外各项重要活动的报道。我国时政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时政新闻担负着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14.
王韶 《新闻世界》2011,(8):234-235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内容、特点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如何通过对这一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际认同的。  相似文献   

15.
陶克强 《新闻前哨》2014,(10):89-89
2014版新闻记者证换发工作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换发记者证,首次要求申领人员与所在新闻单位签署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这无疑将给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运行构筑一道"防火墙"。笔者认为,要预防和杜绝记者在采写新闻中出现泄密事件,还要给记者补上保密法这一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重大新闻越来越被边缘化。重大新闻的边缘化对整个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是重大新闻?重大新闻是指新闻传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事件或信息,对人类社会、国家、民族等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信息的报道。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重大新闻的边缘化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从新闻的题材选择看,迎合受众口味的娱乐新闻遮蔽了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重大新闻被边缘化目前的新闻传媒,总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那些重要的新闻中引开,而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  相似文献   

17.
月度速览     
2019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新闻2019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黎藜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0):111-125+128
1905年中国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反美禁约运动,借助拒约运动这一社会性公共事件,清末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国家颓亡的不满与愤懑的情绪得以宣泄。正是通过反清、排满的情绪传播,试图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认同,新的民族情感与国家想象被逐步建构,新知识群体则借参与拒约运动实现自身的身份转型。以印刷语言为载体,新型报刊建构了一个新的广州社会空间与舆论空间。新知识群体投身拒约运动,成为拒约事件的参与者与舆论的引领者,他们关于国家命运的思索,借助报刊及其他传播形式,突破印刷语言的藩篱,以口头语言的方式传播到下层社会中去。对于旧社会秩序的不满与新的国家秩序的想象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各阶层的共同想象。新知识人越过科举,以新的思想、新的工具、新的身份,企图进入地方治理的核心,实现身份的认同与转型。拒约中的共同利益事件作为一个酶,引发了社会结构与形态的变化,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与群众基层。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4,(11)
正2014年10月18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安开幕。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以及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问题深入研讨。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为期两天,专家学者将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旨在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强化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政治、文化、钱币等方面,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一时期新疆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表现为保家卫国、对皇帝忠诚和朝贡等方面,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全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